在大银幕下看到的老家
我是在8年前从通化来到北京的。那时,这个吉林南部城市有两家电影院:“长白山”和“东方红”。它们构成了当时通化市居民的主要文化生活场所。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手牵手走过红旗桥,跨过浑江,就能到长白山剧场。那里的座椅是木质的,很硬,坐起来很不舒服。剧场只有一个上下两层的大厅。在我小学高年级时,更新的“东方红”剧场抢了“长白山”的客源,那里的红色座椅坐上去软软的,我们更喜欢。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十年,我与通化寸步不离。在我的视角里,这座城市近20年里变化不大。唯一称得上变化的,可说是“国际大品牌”肯德基入驻通化,常常人满为患。而这些电影院在我们生活中的痕迹越发淡了。
等上了大学,我阴差阳错学了电影艺术,才正儿八经去“院线”观影。刚上大学时,同学喜欢交流彼此的家乡。那时,除了葡萄酒和医药城,我觉得通化没什么可说。
而后,离开日久,我才更有兴趣去了解我的家乡。原来东方红剧场的主营业务一直是二人转。原来通化还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
“17.5影城”,是进入通化市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院线,有7个影厅。每次假期回来我都会约朋友去看电影。通化提供给年轻人的娱乐项目不算多,吃饭唱歌的基础上,“17.5”的到来,给我们加上了一项活动:看电影。
可是它也有让我痛苦的时候。比如我在网上随手买了张引进片的票,开场后发现竟然是国语配音而不是英文原声。暑假去这家影城在“东方红”剧场对面的分店时,它的地面湿湿的,空调还坏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