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门槛也无奈
2010年本科毕业的宋艳萍在郝婕眼中是“幸运的”,因为她顺利地回到老家、考了证并留在当地一家中医院。但宋艳萍觉得,事情也并不像当初想象中美好。
宋艳萍的家乡在西南某省的一个地级市,刚毕业时,全家都盼着她能进医院工作,“感觉体面”。但真正投入工作后,她才发现本科期间学的东西很难用上,相反还要大量补充临床医学的知识,而且,这种吃力的感觉在她的同学中十分普遍,“上手的机会主要做按摩、理疗等,很多同学觉得在医院的康复科没办法发挥专业价值,所以也放弃了。”宋艳萍表示,班里大约80人,现在在医疗机构的还不到15人。
她只能一边恶补临床医学的知识,一边研究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但成果出来后,宋艳萍发现,在同事们浸透着中药味的文字中,自己擅长的运动因素显得格格不入,“根本没人注意。”而且,来自医疗系统的限制也蔓延到宋艳萍的上升路径中,职称考试同样缩小着准入范围,职业规划的天花板已经下沉,这个新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逼仄,她有时甚至觉得,“在健身房做私教或为大众马拉松选手作运动指导,发挥的专业知识比现在更多。”宋艳萍开始思考,医疗系统是否真是她们最好的选择。
孙扬是宋艳萍班里留在医疗系统中的那1/15。对于宋艳萍的疑问,她觉得医疗系统本是不错的选择,但所学知识无法完全发挥,除了自身问题,也有目前我国医疗系统内的原因,“其实主动康复在目前临床康复领域的使用意识、范围及科学性、规范性值得我们关注,没被重视,与临床康复人员对主动康复认识不足也有关。少了运动因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且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博士毕业后进入医疗系统,孙扬感受到,让更多懂得运动科学的人进入医疗领域,未必是坏事,“如果医疗领域给予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那体医会结合得更好”。
在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教授敖丽娟看来,“康复治疗师是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遇到的现状确实难以突破。”她表示,除了医疗机构要极力突破只雇用医务人员的误区外,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也应有所调整,“我国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相比医学院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成立还早,但因为大健康产业在过去发展并不顺畅,因此,前面几批毕业生都往医院去了,这就产生误导,认为运动康复的学生都该去医院,甚至一些体育院校的培养方向也被纠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