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
“文革”时期的农村经济凋敝,常常全村一半以上的人口欠生产队的钱——“超支”,一家“小萝卜头”为主的邓秀新家境遇可想而知。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
长期营养不良,这个当时身高不到1.6米的少年郎,挑着两个麻袋,负重五六十斤,走到十里外的姑姑家时,“就差点跌坐在地上”。
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