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论文、评职称,依旧是让高校教师围着转的指挥棒。“高校当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难改?那是因为对高校的评价依然没变。”一位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没有谁用科研成果转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来考核高校,而高校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直接决定着能获得多少资源和经费投入。
此外,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专利数量,以及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研究论文数量,但巨大的科研力量,却没有让相应规模的成果转化到经济上。
有人直言,“专利多,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教授做出来一个成果,一般都会去申报专利。而这些科研成果从立项开始,就瞄准发论文、评职称,而非市场。”甚至一些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小课题,只能称之为“伪科学”,最终转化不出去,因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公开表示,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学里有很多高新技术还锁在教授柜子里,“而是值得转化的东西太少”。
对此,不少学者建议,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大小,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日常考核体系中。这样一来,能直接从源头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让科研人员不再只为发论文而搞研究,让他们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又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