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五项专利
好不容易离开农村上了大学,又回到田间当起了农民。这是王小军们自己也没想到的。
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誉,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和可观的利润空间。
但泥鳅的人工繁育存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成为泥鳅人工养殖的发展瓶颈,制约着泥鳅产量的大规模增长,也是众多泥鳅养殖户的一个心病。在一般情况下,泥鳅幼苗的平均成活率只有5%,最好时也只有10%上下。
基地初成后,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四人开始着力于提高幼苗成活率的研究。
经过长期观察,他们终于发现了导致泥鳅幼苗大量消失的“罪魁祸首”——一种叫“豆娘”的飞行昆虫。这是一种长得很像蜻蜓的昆虫。
“正是这些喜食水生生物的豆娘,将其卵产在水中,豆娘幼虫大量吞噬泥鳅幼苗,然后迅速繁衍长大,变成‘小蜻蜓’飞出养殖塘。”王小军说,豆娘幼虫堪称泥鳅幼苗“杀手”,但一直不为人所知。
经他们的实验观察:豆娘每吃掉一条泥鳅幼苗只要0.2秒,一只豆娘一天能吃掉40条左右泥鳅幼苗,每天每亩由于豆娘损失的苗量达到20万至60万条。“严重的时候,100万泥鳅幼苗,在短短3天内就可以消失殆尽。”胡秀峰说。
豆娘分布非常广泛,对于繁育期间泥鳅幼苗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问题找到了,一场泥鳅幼苗繁育“保卫战”打响。
清塘、拔水草、架天网、建饵料池——被称为阻击豆娘敌害的生态防控“组合拳”,不仅突破了提高泥鳅育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储张杰认为,该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将泥鳅幼苗的成活率从目前的平均5%左右提高到了50%,也将为我国泥鳅养殖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同时为渔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幼苗成活率的提高,目前,基地泥鳅繁育成本下降了60%。不仅如此,四兄弟还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优势技术,以及泥鳅养殖从孵化到培育等产业链的5项专利。
重点拓展海外市场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显然并没有难倒这4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王小军说,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正常。“只要挺过去,收获的不仅是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
去年,四兄弟的泥鳅繁育基地产值已经突破百万元,盈利50多万元。建鱼塘、育鳅苗、开公司,不仅圆了四人的创业梦,还成功将鳅苗产品打入国内十多个城市。去年,他们培育了5000多万尾的泥鳅寸苗,仍供不应求。
寻找代理、确定区域、供应苗种、分销盈利,他们探索了一条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养殖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台湾扁鳅养殖技术培训班,建立“苗种送养试养示范户”。目前,这些示范户带动周边养殖户230余家,每亩可实现净收入两三万元。
去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泥鳅四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把论文写在了田野上——这是储张杰老师对这个团队的评价。
如今,“泥鳅四兄弟”的舟山养殖基地已从去年的20亩扩展到50亩,连云港基地也由12亩扩展到60亩,还拥有多个固定的市场客户群。
“我们正在筹建一个专业实验室,可以更直观地研究提高泥鳅的养殖技术;继续把基地苗种和技术推广到全国;重点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对于未来,王小军信心满满。(记者 董碧水 通讯员 陈位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