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还没结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孟鑫便提前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她是学校青年网络发展协会的负责人,新学期到底要开展什么的活动,她可得费一番脑筋。
脱机自习、E言堂讲座、读书沙龙,过去一年多里,青年网络发展协会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影响着处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北大学子们。
事实上,在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有很多老师和学生,跟孟鑫做着一样的事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直面网络信息的挑战,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有辨别能力,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北大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说。
在蒋广学看来,影响不是教化,不是约束,更不是强制,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好的,这也是希望通过校园活动实现的目标。
别让网络成为学生面前的“洪水猛兽”
提出“全环境育人”理念时,70后的蒋广学已接受过来自网络的“猛烈冲击”。“因为网络,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减少,比如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传统文化的学习。”
他常常感叹,为什么办公室里那帮年轻人要时刻盯着电脑,捧着手机,不管是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或者是价值观念,都要受到来自虚拟网络的影响。
事实上,他并不排斥网络,但是一些年轻人过度沉迷和对网络世界的无原则接受,是他一直以来的隐忧。
作为90后的孟鑫对此深有感触,她和协会的其他小伙伴曾拍摄过一组宣传海报,海报上那些沉迷于手机和网络的低头族让很多人有所触动。
事实上,校园里的年轻人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因为手机和网络的影响,会没办法专注地去做某一件事,甚至会影响学习。”中文系大三学生陈俊好说。
蒋广学也会关注网络上的热点新闻,他常常能看到新闻下消极谩骂的留言,或是充满负能量的跟帖,那个时候,他总担心:如果自己的学生也是其中一个,该怎么办?
他希望探索一种在网络环境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方式,这也是他提出“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的现实场域,他把目光聚集在了虚拟的网络环境。
这跟学校的教育思路不谋而合。
2014年年底,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网教办”)设在青年研究中心,并同时启动“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这一新型青年自组织机构的筹建,2015年1月工作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事实上,北大此前已对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教育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
从2013年起,全校开设了公选课“大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由学校主管校领导牵头,青年研究中心具体实施,通过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途径,集中讲授网络素养相关内容,受到90后大学生的欢迎。
2014年11月10日,结合课程学习与个人思考,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和“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的学生骨干联合发布《融入·节制·创造:以青春之力量建设青春之网络——北京大学青年网络文明倡议书》,还根据网络语言的风格,同步推出“网络版本”——《当鲁迅先生遭遇“双十一”,他将如何敬告青年?我们是否需要所谓“青年网络文明观”?》
“不让网络成为影响青年的洪水猛兽。”在蒋广学看来,让学生具备驾驭和辨别网络世界的能力,网络就不再是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