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强介绍,这一调整极大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主要是信息工程)进入了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016年,智能传动和控制领域与企业签订的技术转让金额已超过6亿元。目前,西南大学力争到2030年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培养创新人才,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如何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
从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黄福涛教授表示,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高校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质的转变。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变化趋势,提供国际前沿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黄福涛教授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为案例,分析了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他介绍,MIT的本科教育与国内大多数工科院校最大的不同有三点。首先,本科生可以参加在校导师的研究课题,而且MIT在学校层面上有常年的资助与常设的组织帮助学生们参与到在校导师的课题与科研工作中去。
黄福涛教授解释:“在MIT,60%以上的本科生最终会选择读研深造,所以学校从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起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作为学者的素质。而中国虽然也有硕博连读或是本硕连读,但如此大规模地把本科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硕士甚至和博士的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少,值得思考与借鉴。”
其次,本科生可以自由选修的学分比例大致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三分之一。第三,大学注意营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氛围。MIT认为,这种积极进取和拥有自主权的环境比聚焦于课程的细节更为重要。
吸引高水平教研人才,东西部高校要因地制宜
在专题研讨会上,西部高校与中东部的教学、科研人才的差距也引发讨论。多名与会的校长、教授认为,东、西部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各自的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机制。
以上海软科统计数据为例,前10名高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前10名高校中没有1所西部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高被引学者前20名高校拥有的份额在60%左右,前10所高校拥有的这些人才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45%,而前20名高校中仅有2所西部高校。
上海交大从2006开始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先以合同聘任制打破了传统的“终身制”,并逐步向以 “Tenure-track”体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过渡。在薪酬体上,花了近5年改革了教师的收入结构。提高年收入的同时,将科研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平均比重减少到约10%,从根本上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型大学的第一使命。
“高水平人才主要集中在东中部。”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说,“人才流失对我们西部来说不堪重负。”
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西南大学在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专家委员会制的同时,也正在全面实施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鼓励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的项目博(硕)士计划,推进“需求导向、项目驱动、课程综合、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