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变革:与消费者更加“亲密”
“商业市场的不变法则,是善待每一位消费者。所有模式的变革,都须瞄着与消费者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国内女装品牌之禾董事长叶寿增在峰会上说,无论是利用网红营销还是通过买手体验,核心都是减少冗余渠道,直接与消费者对话。
近期,多个国内服装品牌缩减了代理商、加盟商和百货渠道,加大电商平台布局,有的甚至通过签约网红做线上营销。
复旦大学教授卢晓在峰会上说,得益于D2C、C2M等一些新模式的出现,厂家能够切身感知市场需求变化并迅速反应,锁定有效需求,提升有效供给。
除了拉近距离,如何为用户提供更高层级的引导式服务,是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许多服装制造商正努力摒弃旧思维,向生活方式的内容供应商转变。
在快节奏的当下,茵曼特意推出“棉麻艺术家”,涵盖服装、箱包、饰品等多方面,旨在用天然的面料、简约的造型,助力消费者体验舒适的“慢生活”。
此外,共享模式正在服装业试水,酝酿着一场新变革。如整合行业闲置资源,实现产能共享;创建产业平台,实现创意共享;通过服装租赁和回收利用实现产品共享等。
孙瑞哲说,共享模式有助于汇聚和融合资源创意,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减少重复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变革:寻求价值与文化的认同
“和一件产品相比,人们更愿意为情怀买单。”孙瑞哲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和心理认同至关重要。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期待、有依赖,方能抢占未来市场。
曾是加工代名词的中国服装业,如今越来越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从卖产品、卖服务到最终输出文化,“中国智造”的招牌正被拓出更多内涵。
近年来,一家名为“方所”的书店在文艺青年中“走红”。而这个集书籍、服装、咖啡、展览为一体的文化空间,竟出自一个名为“例外”的服装品牌之手。例外董事长毛继鸿认为,企业要把视角扩展到生活,用全新理念做时装—设“方所”,就是要提供一个文化和艺术的平台,将时尚与传统文化融合,让消费者找到衣服之外的更多认同感。
除了例外,之禾、爱慕等服装品牌也纷纷成立了生活空间,将“美学”和“艺术”融入商业之中。
在这些创意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品牌加快走出去,在国际时装周、展会上亮相。他们将东方风情与西方韵味结合,越来越显出国际范儿。此外,不少国内服装品牌在海外成立公司,通过聘请世界顶级品牌的版师、设计师等,为产品注入更多元的价值理念。
“要以科技、模式、文化构筑起来的‘创新三角’为基石,炼就品牌发展内生新动力,开创中国时尚经济的新时代。”孙瑞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