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初秋的太行山,凉意点点,秋意温柔。日头倾泻在绿水池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中,四合小院里,今年75岁的牛秀玲老人正和几位姐妹兴致盎然地唱着豫剧《穆桂英挂帅》。作为村里曾经的“好嗓子”,她理所当然成为领唱,神情投入,不时纠正着其他人的词调。腔调中,这些平均已过花甲年龄的老人们,拿捏着唱腔,摆起手势,重焕青春。
这是属于她们的时间和空间。我爬上屋顶,坐在瓦楞沿儿上,支棱着脑袋分享她们的愉悦,流金岁月,点点跳跃的尘埃,像是为她们伴舞。
同一时间,在村子的另一边,76岁的王振民老人正拿着蘸满浓墨的画笔,勾勒着脑海里的风景水墨画。一旁的桌上摆放着他精心雕琢的根雕,伴着老式钟表厚重的滴答声,老人挥毫泼墨,手上蘸满了墨迹而不自知。院中久未打理的山茶花团团簇簇,无边际地疯长,挤挤挨挨只留下一人通道。
这是绿水池老人们平素的生活,时光流逝,年年月月,到如今,已是19代人的光阴轮转。
若非一场摄影展,许多人都不会知道,在东太行深处,在邢台沙河有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王硇村再往西的山沟沟里,还有这么一个古老的村庄。和许许多多的小山村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童守着村庄,安稳度日。
对于大山外一群致力于发掘并保护古村落的人们而言,绿水池完整的建筑群、丰盈的文化习俗、淳朴亲切的村民,带给他们极大的震撼。
“这里古建筑特别悠久,文化底蕴特别深厚。”李自岐,“传统古村落守望者”,2014年就来到这里,经他深入考察了解到,绿水池现有住宅三百余座,八成以上为清代或民国时期建筑,清代石楼多数为两层,青瓦罩顶者两千余间,红石板罩顶者三百余间,大多保存完好。
今年6月,12位摄影师在绿水池村集结,他们耗时三个月驻村拍摄,定格这里的生活,最终呈现为现在的《情满绿水池》摄影展。他们想要的,是探索当代人们重回乡村的文化理念,挖掘村庄的文化历史并深入解剖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的意识。
“我们认为,保护传统村落既要保护古建筑,也要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习俗。”《情满绿水池》总策展人、李自岐多年好友王进元也在接触中,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他在拍摄调研整理编辑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这种典型的村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人回归家乡寄托精神世界的家园,这也是人类本应该有的生活。
穿行在狭窄的古巷子中,踩在有着深刻前人印记的石头小路上,抬眼就能看到经历百年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的门楣雕刻,松竹梅菊、福禄寿、八仙过海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无不表现着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寄托。
传承至今,这些繁复的形式愈发简化甚至消失,人们习惯了便利与快捷。
快速发展的语境下,绿水池,终将成为更多游人驻足的“远方”,但不管热闹也好,冷寂也罢,这里的人们都会慢慢接受,慢慢适应,正如现在,小卖部里摆放着收款二维码,居住的房顶上不乏热水器,虽与古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但人们却实实在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
在这里,从山间晨雾望到星辰漫天,在深山漆黑静谧的夜里,我想,深山中的歌声不会随这些改变而消散,它们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