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四川有哪些“非遗”,可能许多人都没什么印象。但是在景区附近,吃到的美食、买到的特色商品、欣赏的民俗节目,乃至旅游节会本身都极有可能是由非遗项目衍伸而来的。近年来,四川通过推动非遗项目与全域旅游的对接和融合,不但找到了维持非遗“活态传承”的办法,还让旅游产业拥有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
非遗传承:昔日冷手艺,今成香饽饽
非遗与旅游融合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过去处在抢救边缘的非遗项目,变成了旅游新业态热捧的“香饽饽”。
绵阳市平武县的旭仕修老人,是白马藏族非遗项目“跳曹盖”的传承人,七十多岁的他从1964年学“跳曹盖”至今,经历了“跳曹盖”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曹盖”在白马藏语里是面具的意思,佳节之时,白马人戴着木制面具唱歌跳舞,祭祀神鬼、驱灾祈福,这项活动就被称为“跳曹盖”。代代相传下来,“跳曹盖”已是白马人的重要习俗。然而年轻人们忙着外出打工,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对继承“跳曹盖”这一传统习俗并没有多大兴趣。
为保护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四川省相关部门收集“跳曹盖”资料,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23日,“跳曹盖”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白马王朗”景区的兴起,包括“跳曹盖”在内的白马人传统习俗,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回乡就业的村民发现,会“跳曹盖”有更多工作机会,纷纷找包括旭仕修老人在内的老传承人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跳曹盖”又重新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只白马人的“跳曹盖”,羌族的羌年、羌堡、羌笛、羌绣、竹编、羌美食、羌医药,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名片。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培养更多非遗人才,非遗进校园的试点工程已在茂县凤仪镇小学展开。相关部门选派了15名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学,并对每人每年进行1.2万元的教学补助。孩子们可以在兴趣班上学习羌笛演奏、羌族民间故事、羌族多声部演唱、羌族剪纸、羌绣、羌族推杆以及陶艺等传统技艺。而在离学校不远的中国古羌城景区,羌文化非遗展览馆与景区融为一体,正将非遗产品和文化体验提供给慕名而来的游客。
围绕非遗的旅游项目愈加丰富,旅游市场对非遗人才和非遗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非遗已不仅仅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而是当代人建设美好生活的新技能、新财富。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乡村旅游更有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四川在生态方面注重对“青山绿水”的保护,文化方面则注重“留住乡愁”。代表乡村民俗和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就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
离成都90公里的蒲江明月村,就是这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网红村”。明月村,是隋唐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皈宁驿站的所在地,商旅历史为它留下了包容多种行业,又衍生出具有全新魅力的文化生态。明月村以松林、竹海、茶山等生态资源,营造出世外桃源一般的创作环境,以陶艺、草木染等非遗项目结合民宿、小酒馆,打造出理想化的文艺生活图景。慕名而来放松身心体会别样生活的游客,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文创产品等消费。围绕非遗文化打造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让明月村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遗特色小镇。
地处川西平原的崇州市道明镇,因竹资源丰富,拥有历史悠久的竹编技术。道明竹编造型美观、主题丰富、经久耐用,因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道明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在崇州市林盘改造、新村建设的过程中,道明镇以竹编文化成为“蜀风雅韵、百村百态”重点项目之一。围绕竹编工艺打造的体验、传习、购物、赏景、娱乐的文旅新业态,以竹艺村景区和诸多竹编经营实体为依托,形成了“可观赏、可参与、可带走”的旅游体验。道明镇的竹文化景点,也成为“网红打卡处”。篮球比分直播:,竹艺村景区被纳入篮球比分直播:我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二批名单。
围绕非遗项目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既能以非遗项目快速形成旅游影响力,又能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近年来,武胜县的剪纸、绵竹的年画、雅安的藏茶、郫都区的蜀绣、米易县的民俗,都成为了打造地方文旅品牌的重要元素,为发展旅游业产生了“内塑其魂、外扬其名、中凝其骨”的积极作用。
文化为魂非遗为骨,文创产业蓬勃兴起
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同时,非遗项目还是文旅商品的重要来源。
得荣县的瓦卡村,是甘孜州出川入滇进藏的重要渡口。瓦卡村留存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车模技艺,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荣学羌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车模技艺”为主要文创内容,瓦卡村成立了“藏族民间传统文化协会”,协会由国家级学羌传承人、省级车模传承人等带头,带领村民学习车模技术、制造车模工艺品。以充满民族风情的演出节目为名片,以车模手工艺品为产品,瓦卡村“藏族民间传统文化协会”参加了2013年、2015年、2017年的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打响了得荣非遗产品的名声。目前具有藏族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品,如糌粑盒、木碗等瓦卡车模产品,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已经销往甘孜州18县、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区域,成为瓦卡村的支柱产业。
乐山市峨边县,有着彝族特色的诸多非遗项目。在发展文旅产业、扶贫攻坚的过程,峨边的山歌、月琴、口弦等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宣传当地民俗风情和旅游魅力的重要名片,以表演当地民俗节目为主的文化“大篷车”,既是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力量,也是旅游娱乐服务的参与者。凉山州冕宁县打造“彝海村结盟新寨”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也以彝族特色表演艺术和蜡染布艺等非遗项目加入全域旅游发展,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
边远地区以非遗项目为助力脱贫致富的同时,作为“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成都,更是非遗文旅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平台。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锦里”,以“川西民俗文化休闲”为主题,2004年开街就吸引游客300多万人次,到2017年游客已攀升至近千万人次,商品销售收入达2.7亿元。“锦里”已成为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打卡胜地”,同时也是催生川西民俗“网红”的重要平台。
宽窄巷子作为成都著名的5A级景区,同样是非遗产品集中的旅游平台。千年少城的历史底蕴,老成都生活的独特魅力,让宽窄巷子成为体验“老成都”气息的必去之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探秘”、“寻宝”。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味到老成都的美食和民俗,又能邂逅绚烂的蜀绣、精美的成都漆器、巧夺天工的银花丝、妙趣横生的渠县刘氏竹编。据了解,刘氏竹编宽巷子店每年的销售额已超过200万元。
据统计,仅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就有11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外宾、34个省(市)自治区的5800多名代表、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非遗节各项节会活动,非遗节在9个分会场及326个社区开展活动,56支国内外表演队伍共演出588场,非遗产品销售和意向性订单达8100多万元。
非遗项目,已经成为四川文化旅游的重要代言人。川剧、四川曲艺、四川木偶杂技等非遗项目,更是四川走向国际的重要名片,每年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宣传,这些非遗项目都不曾缺席。文化为魂,非遗为骨,让四川文化旅游拥有了“既能展现自我,又得外界认可”的“精气神”。(刘虹 叶明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