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民族中学学生学习黎锦编织。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
60余名学生在教室里席地而坐,用双脚撑开织机,竹片和五彩线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两个多小时后,一块色彩斑斓的黎锦就初具雏形。这是发生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黎锦兴趣班上的一幕。
据了解,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从2013年起,陵水民族中学就开始在学校开设黎锦兴趣班。
近年来,在陵水文体局、教科局的牵头组织下,该县目前已在陵水民族中学等11所学校开设“黎锦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就能近距离感受黎锦技艺的魅力。
黎锦编织进课堂
“黎锦编织主要有椰子花、灯笼花、八字花、花生花、蝴蝶花5种花色。”近日,在陵水民族中学黎锦兴趣班的课堂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荣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黎锦技艺。从2013年开始,她便受邀到陵水民族中学为学生们授课。
一边指导孩子们学习握线编织,郑春荣一边告诉记者,“我们一般用两节课教孩子们编织一种新花色。”
“黎锦产于海南黎族居住区,有悠久的历史。《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南宋名臣范成大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的‘黎单’‘黎幕’在宋代就已远销大陆。”每次上课,除了传授编织技艺,郑春荣还会向学生们讲述黎锦的历史文化知识。
“每学会一种新花色,我都感觉特别有成就感。”陵水民族中学高一学生李研告诉记者,每周二下午,她都会准时到黎锦兴趣班来上课,“以前我不知道黎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通过老师的讲述,我慢慢了解了黎锦的历史和文化。”
陵水民族中学黎锦兴趣班班主任刘玉琴告诉记者,该校从2013年开始为学生开设黎锦兴趣班,分初中班和高中班两个班级进行授课。课余时间,学生们也可以到兴趣班的固定授课教室进行实操练习。
会织黎锦特别酷
采访中,刘玉琴坦言,开班前,学校曾担心学生不愿学习黎锦或家长们不支持。但是,开课以后效果很好,很多学生对黎锦课程很感兴趣,家长们也很支持孩子的学习。
郑春荣告诉记者,“黎锦是黎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学习黎锦编织能让学生们了解黎族历史与文化。我在课堂授课时,会重点传授黎锦历史和文化的相关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们对黎锦技艺的兴趣,陵水文体局专门划拨经费为学校购置黎锦纺织机等工具。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黎锦编织的热情,陵水民族中学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陵水黎锦纺织技能比赛。该校八年级学生胡茂育通过黎锦兴趣班的学习,在2016年陵水黎锦纺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告诉记者,“在学校的黎锦兴趣班上,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绝活。”
如今,在陵水民族中学,会编织漂亮的黎锦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陵水民族中学副校长陈妙飞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校计划将黎锦课程纳入校本化课程。
扩大范围开设“黎锦课堂”
近年来,在陵水文体局、教科局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黎锦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黎锦编织。
陵水本号民侨小学校长马晓飞告诉记者,“学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黎锦技艺培训班,县文体局会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当授课老师。我们也会邀请一些黎锦织造方面的行家来指导学生。”
近年来,陵水本号民侨小学的学生在全县的黎锦比赛中崭露头角。马晓飞表示,现在喜欢黎锦的学生特别多,学校也会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养黎锦编织的“种子选手”。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陵水民族中学、陵水本号民侨小学等学校榜上有名。
陵水教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黎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黎锦课堂”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文化。目前,该县已在陵水民族中学、文罗中心小学等11所学校开设“黎锦课堂”,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黎锦课堂”的开设范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黎锦,感受到黎锦的魅力。(记者 林晓君 通讯员 胡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