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非遗传承人之家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文/摄
“涂上药,再经过药锤拍打,我的手现在居然可以抬起来了!”“我的头现在也可以自由转动了。”14日,在罗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家,“非遗”项目“畲家祖传药锤板拍打疗法”传承人雷月莲夫妇正忙着为求医群众热情服务,一群慕名前来体验的群众对体验结果又惊又喜,纷纷点赞。
罗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家于2017年12月11日对外开放。14日,记者一走进罗源“非遗”之家,便仿若走入了罗源“非遗”大观园,“家”里不仅有畲族服饰、畲族医药、八井拳、七镜茶、罗源牛角梳等“非遗”项目的展板介绍,还有实物展示。更让人们欣喜的是,这里还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的体验、互动活动。
罗源是个“非遗”大县——自2008年以来,不到10年时间内,全县已获评2项国家级、5项省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3个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另外还有20项县级“非遗”项目。
但是由于罗源“非遗”的传承人往往居住在偏僻乡镇、山村,平时与群众接触的机会极少,也缺乏集中展示的场所,不能用这些历史悠久的瑰宝为群众服务,就像一颗颗珍珠蒙上了灰尘,让人惋惜。同时,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很多“非遗”已经面临传承人缺乏、青黄不接的断代难题。
为此,罗源县创立“非遗”传承人之家,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仅让“非遗”项目有了服务群众的机会,打造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亮点,而且为“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搭建了平台。
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告诉记者:“不少 ‘非遗’与社会脱节严重,传承人只能在家庭内部、师徒中间等狭小的范围内选择,导致不少‘非遗’项目只有一个传承人,面临着断档、后继无人的危险,进而影响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非遗”项目“畲家祖传药锤板拍打疗法”传承人雷月莲告诉记者:“有了‘非遗’之家,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可以为更多人更好地服务。”
自从“非遗”之家开放后,畲族山歌“非遗”传承人雷建银时常利用业余时间来“非遗”之家为孩子们教唱畲族山歌。他告诉记者:“畲族山歌是我们畲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把畲族山歌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田,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坚定文化自信。”
虽然“非遗”传承人之家对外开放的时间才一个多月,但已经“圈粉”不少。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有群众慕名前来参观、体验。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告诉记者:“我们将在‘非遗’传承人之家定期组织公益活动,比如剪纸比赛、罗源美食推广、畲歌对唱等。”
据了解,罗源县文化馆还将健全常规培训体制,逐步形成“一师授多徒,一徒学多师,一徒承多艺”的培训格局,保证传承队伍不断延续,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