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委会热烈祝贺第十六届中国记者节
───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介绍
古厝 村中小亭
关帝楼 竹园小学
竹园村位于安溪县虎邱镇南进3公里,既村又林场,一地两名,东临龙门仙地,西接芳亭,南与大坪乡接壤,四面环山,东南方大片山地广植生态林,山林遍种茶丛,村中溪流清澈,两岸水泥公路,交叉贯通村的每个角落,对于发展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竹园村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2480亩,下设38个生产小组。全村人口7118人,1692户,旅居海外人口10余万人。全村以周、陈、卢等姓氏共同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千百年来,竹园村村民勤劳俭朴,各姓氏和睦相处,共创自己的家园,精神面貌与经济发展跟上社会发展潮流。村民历代重视文化教育,以成为良好传统,虽属乡村,古时科举,现代大中专屡中不鲜,堪誉为安溪文化村之一。
竹园村属亚热带气候,冬寒短暂,四季如春,旱涝、风灾不会威胁竹园村的农业生产。千百年来的农村自然经济生产,足够生活自给。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自然经济思想转变为商品经济思想,能够结合本村的土壤、气候条件,大大扩大了种茶面积,更精更细的研究实验制炒茶叶的技术。乌龙茶的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百倍增长,质量也达到了安溪县里邻村的高品质量水平。因此村民的经济收入由原来的温饱型提升到了接近小康生活的水平。经济上去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浓厚。竹园既村又场。自1958创场,先是经济林场,一边栽种一边砍伐。近年来,林场转换观念,以生态林为主,恢复了“卓源”绿色山村泉源清冽,甘甜爽口的自然“甘露”。
竹园村虽然居晋水支源头之一,环山绕水,但交通却十分方便。自虎邱至竹园村,10米宽的水泥路在2008年通车,村与每个角落互相连接,大小拱桥四座,全村公路建设38公里。近年来,村民重视发展生产,有茶园的地方既有公路,管理、采摘茶叶十分方便。交通给竹园村民带来了经济飞跃的先决条件。
水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各级政府精心引导,村民积极投入村的水利建设,修建“竹林水圳”、“林庵水圳”等全长20多公里。近年来,用混凝土筑蓄了“庵后坝”、“墩顶坝”、“长仁坝”等,保证了旱年也有水,农业生产年年得丰收。
自从竹园村被确定为市级生态村后,村两委高度重视,并成立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一、指导思想
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绿色、和谐”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体系、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新型农民组织方式、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农村先进管理模式,努力把农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二、总体目标
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建设无序问题、推进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民生事业建设,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加快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以辖区内主干道和主要溪流为重点对象,抓示范培育典型,抓点连线拓片。
“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1、村庄秀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到位,“两违”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房屋建设有序,布局合理。有效推进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空心村”及旧村居得到有效整治,无乱搭乱盖现象,“一户一宅”(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政策执行好。农民房屋外观协调,体现闽南特色。
2、环境优美。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无卫生死角。常年清洁卫生,100%村庄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家禽家畜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房前屋后环境干净,无乱堆乱放现象。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消灭旱厕。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庄道路通达、绿树成荫、水清流畅。
3、生活甜美。农业结构优化,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农民文明观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4、社会和美。基层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战斗力强,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对村级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社会管理民主,“世纪之村”管理平台完善。农村治安良好,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社会和谐。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通盘考虑,全面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顺应发展变化趋势。各村要分类型因势利导、分层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拘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要突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侨乡乡村特色。
3、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要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大胆突破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4、长效推进、巩固提升。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目标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所有行政资源和集中全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坚持示范带动,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