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新增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还建立9支地震应急救援队,配备了完善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装备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两个百年”愿景,而坚持不懈地提升厦门防震减灾水平,正是实现愿景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要求,近年来,市地震局提出了打造厦门地震安全岛的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地震安全岛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地震安全示范地区。其中,切实提高市区地震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日是“5·12”防灾减灾日。我市在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打造地震安全岛方面有哪些举措?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防震减灾演练中,救援人员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搜索救人。
航拍机可实时传输受灾现场视频资料。
重型市级救援队配备的高科技侦察通讯设备。
重型市级救援队配备的破拆工具轻便易携,威力强大。
演练中,救援人员利用便携式装备在废墟中救人。
抽排水装备。
文/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蔡欣欣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今日是“5·12”防灾减灾日。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正完善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市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全面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普遍提升公众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对灾害性地震的能力。
新增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昨日从市地震局了解到,在“5·12”防灾减灾日到来前夕,我市又新建成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加上2011年建成的第一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岛内外已经建成了82处这样的场所,实现了无缝覆盖全市。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厦门可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等保障。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大震发生后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场所。它的建设,是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配套完善相关的应急设施,达到提供基本生活、医疗等保障的要求,从而起到迅速安置灾民的作用。2011年,我市把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4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利用了规模较大的公园、广场、绿地、学校等空旷处进行建设,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向住所遭到地震破坏的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等保障,起到迅速安置灾民的作用。
去年,我市着手在各区的中小学校新建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思明区和湖里区各8处,岛外四个区各6处。目前这些场所已经建设完成,进入验收阶段。
市地震局的专家介绍,每个避难场所都配套建设了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简易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系统都是独立的,可以保证大震到来时,即便全市的供电、供水系统受到破坏,也能够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9支应急救援队守护美丽厦门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增强地震应急能力的重要内容。大震到来时,一支支快速奔赴灾区的应急救援队伍,就是受灾群众的救星。去年,依托15个应急救援联动单位,我市配备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装备,建立了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1支中型市级救援队、6支轻型区级救援队,与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共同形成了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应急救援力量,为“美丽厦门”织就了一张坚实的保护网。这些应急救援队伍不仅能保护厦门本地,还具备较高的远程驰援能力,已经在异地大地震救援中通过了实战检验,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和武警水电第六支队,建立了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依托厦门武警支队建立了1支中型市级救援队,依托各区消防大队建立了6支轻型区级救援队,增强了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从我市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各部队的技术特点,结合各部队现有装备,进行救援功能的分配和配备完善紧急救援装备。
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不仅配备了无人侦察机、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液压顶杆、液压泵、液压剪、起重气垫等高科技搜救设备,更拥有指挥车、通信保障车、电源车、运输车、淋浴车、宿营车、餐车、马基路斯抢险车、自卸集装箱式抢险救援器材保障车等后勤保障设施设备,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灾情,当破坏性地震到来时,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两支重型救援队的职责也各有侧重,武警水电第六支队的救援队侧重于道路抢通、电力抢修以及次生灾害的处置能力建设,消防支队则侧重于处理现场灾情和人员搜救。
创新应急救援演练模式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市地震局针对破化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的性质和重点工作,结合市区地震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现场应急救援演练、桌面演练、应急联动演练相结合的“521演练模式”。
“521演练模式”指的是应急救援联动演练(贴近实战)、桌面演练、现场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按5:2:1的比例开展。这种演练模式能够提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战性,明确应急救援不同阶段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形成规范,使应急救援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有序。这种演练模式已经在厦门有感地震发生后接受了实战检验。
全市8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最大安商房配套电力工程送电 满足50002024-12-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