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知名的碉堡屹立在文屏山上。
在厦门,有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建筑———碉堡。它们饱经风霜,见证了纷飞的战火和隆隆的炮声。而如今,硝烟远去,那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已然成为厦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中,有的成为旅游景点供人观赏;有的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储物间;有的隐身海中,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
本期《你所不知道的厦门》,带大家走近厦门的碉堡。
厦门的城市建筑中,有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建筑———碉堡。它们或隐身山中海中,不轻易为人发现;或现身风景区,变成历史遗迹供人观赏;甚至有些还身处闹市,变身商业场所。
曾经作为军用的碉堡,在硝烟散尽后,它们何去何从?厦门的碉堡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这些碉堡从何而来又发生过哪些故事?
从何而来 国民党兵败时修建的
据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介绍,国民党在兵败之际,在厦门修建了许多碉堡作为核心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龚洁告诉记者,1949年,大量国民党军队据守西南地区,需要大量军费和物资的支持。而蒋介石败退到了台湾,想要把厦门守住,一方面作为反攻大陆的桥头堡,另一方面作为向西南转运军饷物资的前进基地。因此,国民党军队在厦门大举征召民夫,修筑防御工事。碉堡,成了防御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龚洁还说了一个细节。1949年秋天,解放军攻克福州之后,接连攻克莆田、惠安、青阳、安海等地,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厦门岛完成了半月形包围之势,攻占厦门指日可待。而蒋介石火线任命的球探体育比分:主席汤恩伯却扬言厦门岛“固若金汤,守个三五年没问题”,其自信有一部分源自于碉堡。
变身哨位 “英雄小八路”诞生于此
“‘823’炮战以后,厦门的碉堡转而被解放军用作哨位。”文史专家郭坤聪介绍,当时从白城到五通码头的海边,都被划为军事禁区,作为炮战的前线。最多只能架设机枪的碉堡不是炮战中的主力,但是每个碉堡中都部署了两名民兵和两名解放军战士,日夜放哨,以防国民党军队登陆或者渗透侦查。
“当时的碉堡与交通壕相互连接,好几层碉堡形成了一个纵深防御阵地,碉堡边上都种着龙舌兰。”郭坤聪告诉记者,龙舌兰又硬又刺,敌人经过时就会被刺伤。除此之外,在碉堡阵地前方的沙滩上,还设置了铁丝网、反坦克锥等防御工事。
“‘英雄小八路’的故事就发生在为碉堡里的战士运送物资的路上。”郭坤聪说,“后来他们勇敢为解放军送物资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虽然具体的事情由于剧情需要有所更改,但是这些事情都是‘英雄小八路’这个群体做的。”
如今面貌 大部分成为历史遗迹
据介绍,国共双方的炮战前后持续了21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停止,守卫在碉堡里的部队也开始逐步从碉堡中撤离。“到了1980年,解放军差不多就全撤出来了。”郭坤聪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厦门陆续将原来的前线和军事禁区改造为环岛路。原本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被改造成平顺柔和的曲线,原本高低起伏、遍布巨石悬崖的地貌被平整成了适宜铺路的开阔平地。但由于仍然属于军事设施,厦门的任何一个碉堡都不能随意拆除。
关于厦门碉堡的数量,郭坤聪解释,具体的数据是军方在统计,民间资料并无记载,但至少有上百个。主要分布在白城、环岛路、鼓浪屿、五通等区域。至于碉堡之用,大部分是成为历史遗迹,一小部分被改造后用作商用,像沙坡尾大学路尽头的拐角处,一幢普通居民楼的二楼就在一个圆圆的碉堡头上,楼上还住了名理发师,开了个理发店。
链接
白石炮台一碉堡:
“魔头毛森”溃逃之处
厦门白石炮台下有一个碉堡,“相传那里就是‘大魔头’毛森登上汽艇逃往台湾的地方。”郭坤聪告诉记者,“毛森是当时国民党的‘厦门警备司令部司令’。在即将逃窜之前,他绞死了40多个当时所谓的政治犯,也就是共产党的革命者。”
毛森曾经还是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在上海和厦门解放前夕,都曾经疯狂屠杀革命者。“但是其实没人知道毛森确切是从哪逃走的,这个是结合了传言的合理推测而已。”郭坤聪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最大安商房配套电力工程送电 满足50002024-12-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