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一开始拒绝“火炬”
多月过去,厦门火炬管委会两位主要负责人的升迁,至今仍被“火炬人”引以为豪。
今年篮球比分直播:前夕,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孙大海“北上”,赴天津履任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6月,经市委票决,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游文昌,任思明区委书记。
在这一副厅级编制的试验田,两位“主火炬人”被委以新的重任,在外界看来,正是这片特区热土成功经验的肯定。
殊不知,这片热土,20多年前,一片荒凉,经历的却是“不太想试”到“试试看吧”的低调起步。
“当时特区一没有工业基础,二没有资源,三没有技术人才,被称为只有海水和石头。”厦门火炬区的最早见证人之一、被称为具体一线筹建厦门火炬高新区“七君子”之一的何开钧透露,早在1988年,国家刚启动“火炬计划”,时任厦门科委主任王榕就牵头做了一个厦门高新区的规划草案,但报市委常委会讨论时却被否决了。当时大家认为,特区的定位就是要“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区,市财政也没有资金,搞高新区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1989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一路南下为火炬高新区找“播种田”,最后一站来到厦门。这一次,在相关市领导的坚持和努力下,在1990年6月25日,国家科委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共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其实,到厦门前,当时的科委领导,先去珠海考察,想与珠海合办‘火炬高新区’,珠海犹豫之后,错过了,至今也没有国家高新区。”一位老“火炬人”坦言,若珠海抓住这一计划,错过的可能就是厦门了。
走出比特区还“特”的探索
在1990年的倒数第二天,9响开山炮打破了小东山的田野沉寂,“火炬”被正式点燃。
据原厦门市副市长、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榕回忆,当时,国家科委只给厦门40天的时间,如果不能在40天创建火炬,就要撤资。
当时,小东山是一片丘陵,外加一片坟墓。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7个人、5辆自行车”的寒酸起步,“火炬”开始了比特区还要特的一系列突破。
由于有了戴尔的落户,零库存、现代物流、电子通关等一系列前所未闻的新名词,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在何开钧看来,火炬高新区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为国家的海关改革探路。当年,为戴尔提供全球物流配送服务的BAX(伯灵顿)来厦注册时,在工商的注册子目里并没有“物流”这一项,最后以“仓储”命名;而戴尔一年10万份的报关单中,由于传统的纸质、人工报关和审单模式已满足不了戴尔的快速通关需求,最后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电子通关在厦门先行先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