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统筹 共富共美先行
厦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厦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图为美丽的大帽山。(记者 王火炎 摄)
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个个都市田园综合体让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往,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火热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鹭岛大地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紧扣“建设城郊型农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定位,近年来,厦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以城乡统筹规划来引领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融入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努力走出具有厦门特点的“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基础对接 加快城乡互联共通
如今,岛外四区从“大农村”蜕变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厦门加快推进城乡设施一体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村庄规划多村联编,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村庄规划全覆盖。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公交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5%,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实现农村地区光纤100兆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
按照“产业化、景观化、生态化、品牌化”思路,厦门以“一村一案”高质量推动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建设,全面推进99个试点示范村创建,培育103个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按照“串点连线成片”思路,打造18条“产业兴、生态美、环境优”乡村振兴动线,乡村振兴动线建设机制获全省推广,推动乡村振兴“点上创精品、线上有特色、面上出成效”。
产业互补 促进城乡绿富共赢
根据自身特点,厦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
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厦门成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探索农碳交易新路径,全国首创农村生活污水“三管接户”“三水联治”“三方共管”治理模式,1216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形成农村生活污水全链条、系统化治理“厦门经验”。
为破解乡村普遍存在的“工作日冷清”问题,厦门于今年初印发《关于引客下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动城市会议、研学、培训、疗养等活动进入乡村,助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厦门发布引客下乡村迹图,汇聚岛外四区的团建、培训、游玩、研学等主题路线及重点村的吃购玩住等信息,首批推出17个重点村居、24条乡村振兴主题路线,助推引客下乡活动走深走实。
坚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招大引强”,厦门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招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加快集美双岭等5个城郊农业重点片区试点建设,成立厦门智慧农业产业园,2023年,全市39家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年销售额超5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营收1241亿元。
社会融合 加强城乡多元共治
坚持从人员、文化和治理等方面持续融合,厦门在城乡融合的双向奔赴中跑出加速度,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厦门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厦门以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等为重点,推行订单式、项目式和自主式等培训方式,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1.7万余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58人。农民努力向市民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市民返乡成为“新农民”,他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厦门还统筹调配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1+1”挂钩帮扶集体经济收入较不稳定的相对薄弱村。2023年,厦门147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3.1%,村均年收入为113.13万元,基本实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预期目标。
要素流通 推动城乡资源共享
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厦门不断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和土地等资源要素有序双向流动、互补共赢。
厦门创新性引进九七华夏、云趣等国内知名乡建团队,形成乡村振兴陪伴式服务模式,打造海沧芦塘社等5个两岸融合治理示范点。284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数量居全省第一。厦门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员378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21家在厦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成立全省首个“金融支农联盟”,设立农业领域信保基金和科技创新产业基金,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记者 吴晓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鹭岛篮球比分直播:“氛围组”登场2025-01-2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