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当熟悉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回响在耳旁时,你可知道,它就诞生在厦门,原名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958年,“8·23”炮战中,厦门何厝小学的13位小学生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送水、洗衣、修公路、查接电话线等。他们的事迹被拍成一度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就是后来的少先队队歌。近日,记者来到这片曾经炮火纷飞的土地,追忆“英雄小八路”的事迹。
【炮战遗址】
遭受炮弹轰炸 万顺楼至今不倒
何佳汝留在纪念馆当讲解员,告诉学生们当年的故事
厦门何厝与金门仅一水之隔。50多年过去,当年弹痕累累之处,已处处是繁华的楼房和街道。何厝小学里,一进校门就能看到英雄小八路纪念馆,馆名是由叶飞将军题写的。“英雄小八路”之一的何佳汝老人如约在门口等记者,她是当时“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的组织委员。
纪念馆里有座紫铜色的浮雕,凝固了何厝小学13位同学在1958年“8·23”炮战中支援前线的形象。一张张黑白发黄的照片,让何佳汝的思绪回到当年的岁月。她指着一张有栋毁坏建筑的照片说:“这是万顺楼,是我们母校——何厝小学的前身禾山第四中心小学分校所在地,我们当时就在这里读书,它如今还在。”
万顺楼离何厝小学两三百米,是中西混合式建筑风格的洋楼,房子前的石碑上刻着“八二三炮战纪念址”字样,是厦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墙面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摇晃欲落的悬空钢筋水泥板,还有当年那场激烈炮战的痕迹。
————【红色往事】————
13个小伙伴冒着炮火留前线
1958年,台海局势紧张,厦门一带经常被空袭。当年7月,禾山第四中心小学决定成立“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何明全担任大队长,黄水发担任副大队长,何佳汝担任组织委员,有160多名队员。
“有人问我,你们不怕死吗?我就说,我们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当然也怕死,但看到村里的乡亲被炸死,房子被炸塌,我们就想保卫家乡。”说到这里,67岁的何佳汝老人心情仍然难于平静。
她记得,1958年8月22日晚上,广播里传来紧急通知,要求所有村民必须在当晚12点前转移到后方。13名小学生决定留下,躲了起来。他们分别是何明全、黄水发、何佳汝、何大年、何亚猪、黄友春、何锦治、郭胜源、黄网友、何亚美、林淑月、黄火旺、何星赞。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其中5位是女生。
自发修公路查接电话线
小八路学习接电话线(资料图片)
那时候的夜间,军车行驶是不能开灯的,以免引来攻击。下着暴雨,公路多处被破坏,坑坑洼洼,军车行驶非常困难。8月份的一天晚上,一辆载炮弹的军车车轮滑出,斜倒在学校的墙壁上。借着雷电的闪光,在校的何明全、黄水发、郭胜源、黄友春等人看到,迅速起床,帮忙扛石头,填窟窿,将公路修好了,让军车通过。但孩子们的身上都受伤流血了。
这是军车必经之路,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又回家拿来锄头等工具,挑土、扛杉木、抬石头,再次修整。此后,他们经常巡查,发现哪里坏了马上修补。
当时,部队设了个电话班在学校里,何大年、何亚猪、郭胜源、何星赞等人一到课余时间,就学起接电话线技术。后来,他们穿梭在通往指挥所弯弯曲曲的线路上,跳过一个个弹坑,发现电话线断头马上接好。
电影《英雄小八路》中有这样一幕:电话线被炸断,小八路用力拉拽,还是无法接合,他们灵机一动,十几个人手拉手,用身体替代电线,让电流从身体通过……说起这个,何佳汝笑了,“我们当时和编剧谈到的是,我们摸到断了的电话线,有麻麻的感觉,并没有用身体来接通。后来,编剧说这是艺术加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