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境内平原辽阔,湖泊众多,水网交织,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江苏拥有954多公里的海岸线和425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岸线,718公里江苏段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航运条件十分优越,一直处于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人们以妈祖为精神支柱战胜水上的千灾万劫,也留下了妈祖宫庙与妈祖信俗的遗迹。
随着新时期的建设与两岸同胞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的妈祖庙落户江苏昆山,使妈祖与江苏的缘越结越深。
一、缘自北上漕运
漕运,即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它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江苏在中国漕运史上地位重要,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一直处于漕运中枢,是漕粮的重要产地、转运中心,漕运给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船民求生存的精神支柱——妈祖信仰也早已与江苏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京杭大运河中经济发达的苏州,宋代起建有妈祖庙,据卢熊《苏州府志》“坛庙祠宇”称:“始于宋代,元泰定五年给币重修”。在今上海嘉定(原属江苏,1958年划归上海)宋代亦已建妈祖庙祠,直至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重建成,几乎与上海立县同时。
元代的漕运以海运为主。元忽必烈辟通海之道,将江南粮食海运到大都(今北京),从至元十九年(1282)起,大批江南粮食从刘家港(当时属昆山州,今太仓浏河)启航出海,运往北方。
刘家港的繁荣,与天妃信仰有着紧密关系,当时人们祈求海神妈祖庇护,祭祀天妃成为舟船出海的头等大事。据《太仓港史话》记载,仅太仓历史上就拥有5座天妃宫(娘娘庙)它们分别是“浏河天妃宫、周泾天妃宫、新镇天妃宫、浮桥娘娘庙、七丫娘娘庙”。由于长期依赖通过海运向京畿地区输送粮食等生存资源,元朝政府对海上航运的安全极为重视,也因此对妈祖极为尊崇。《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载:“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锭,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周泾”,指太仓周泾天妃宫,当时昆山州治在太仓。由此看来,周泾天妃宫在元代时期曾名列由皇帝钦遣大臣祭祀的全国主要天妃宫行列,可见其重要性。
有着“漕运咽喉、吴越门户”之称的镇江也建有多处妈祖庙,如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有天妃庙,“在竖土山东,旧在潮闸之西。宋淳佑年间(1241—1253),贡士翁戴翼创于此。太学博士李丑父为记。”并记载“土山,在县(指丹徒县,即今天之镇江城)西江口,俗呼竖土山。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近年,在镇江黑桥山巷底新发现一文物——天后宫井。此古井青石质井栏,呈石鼓形,高0.3米,口径0.4米,栏边刻楷书“天后宫题”四字。有专家认为此天后宫井有可能建于南宋理宗赵昀在位期间。
清魏禧《扬州天妃宫碑记》载:“扬州古无祀天妃者。相传明中叶闽沽客泛海遇飓风,舟落大洋,众饥渴欲死,仰见天际有神女见,知为天妃也,群泣拜而迹之……于是醵金宫于邗江之上。”“邗江”因春秋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就称“邗”。扬州在中国整个漕运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唐宋明清时期,江淮漕运必须经过扬州,更换船只(从江入河扬州是第一站,必须更换船只)、补充给养、过关卡、验粮,扬州都是中转站。北宋时期,有一段时期从仪征、扬州两地转运的漕粮不少于525万石,占当时江淮漕米运量的四分之三。明代漕粮经扬州的转运量也一直在200-300万石之间。清朝顺治康熙年间,通过扬州的漕粮甚至占到了全国漕运量的80%左右。为完成如此重要的漕运任务,众人必求天妃相助。
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泗阳天后宫是妈祖信仰在苏北腹地传播的重要佐证。她东延泗阳骡马街,南依京杭大运河,西接小西湖,北连泗水古城。清朝康熙年间,泗阳众兴镇为漕运要冲,是行船走马的歇脚之地。有福建人在骡马街西建宫供奉海神,此天后宫既是他们祈祷祭祀之庙堂,也是闽商发展商务的聚会之所。自宋至清,泗阳民众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天后宫”成为泗阳民众的精神依托,深得尊崇。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人们到天后宫进香、祈祷、游观,形成风俗习惯,近百年来,泗阳天后宫逐渐演变为佛道融合,以佛为主的释家道场,为京杭大运河中段泗阳至淮安唯一保存完好的妈祖文化建筑。
淮安是有着漕运枢纽500年历史的运河之都,明清两朝,是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各地船民云集淮安,也将妈祖信仰带到了淮安。在淮安目前至少发现三处妈祖庙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惠济祠。
据《大清一统志淮安府》载:“惠济祠在清河县旧治东旧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1508)建,祀天妃,嘉靖初赐额‘惠济’,本朝雍正二年重修”。由于这座天妃庙建于新庄闸口的缘故,后来新庄闸也称天妃闸,清康熙、乾隆曾多次视察天妃闸的运河水利设施,并建行宫于祠左,目前仅存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
惠济祠的前身是由道士袁洞明建的小庙,叫泰山行祠,意为“泰山圣母”的“行宫”,而碧霞元君是泰山之神,有“泰山圣母”之称。元、明两朝,淮河屡屡泛滥,加之黄河数度改道夺淮,淮阴因此常常沦为泽国,更为严峻的是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京杭大运河也因多次被冲毁而中断运输,直接影响到我国南方诸省的贡粟不能按时运抵京都。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朱厚照于淮阴码头镇复建“惠济祠”,供奉“泰山之神”之像位,企求她能“惠协正庆,济接万民”,并于正德十四年(1519)南巡淮阴漕运时驻跸祠内。清初道士直接将碧霞元君附会为天妃(即妈祖),而在北方民间,因天妃庙与元君庙皆称娘娘庙,且她俩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民众的心目中她们都是惠济众生、有求必应的慈祥的娘娘。清初,惠济祠设有前、后大殿,后大殿奉祀“齐太太”,而前大殿的神位上则供奉着“大奶奶”,也就是天后,亦即妈祖。
据《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本朝即其旧宇崇祀天后,遂称天妃庙。”《淮阴风土记》亦记载:(惠济祠前殿)“壁上挂大法船,虽小而帆樯无缺,每值海中风浪大作,苟其人合当不死,则圣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
明清两朝,惠济祠久邀崇祀,多位帝王、太后还亲临祠下,升香荐帛,虔诚祈祷,期盼漕运畅通,国运昌盛,并列入祀典。
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敕谕两江总督百龄崇诣惠济祠查明建筑设计方案(规制)和神牌封号字样等,在紫金城大内御园内依原样建惠济祠一座,以便就近祭祀,保证南北漕运安全。继御园内仿建惠济祠以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也相继建起了惠济祠,使天后神灵更加深入人心。
六朝古都南京虽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但长江上游各省的漕粮必经南京至扬州运河北上。明初建都南京,南京成为疏浚京杭大运河决策地。妈祖崇祀更为重要。历史上南京至少建有七处妈祖庙宇,它们分别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宫、大胜关天妃宫、下关天妃宫、宝船厂娘娘宫、水西门天后宫、莫愁路天妃宫、定淮门内水佐岗天妃宫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