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的早期生活对郑愁予影响甚深。他在抗战中长大,亲眼目睹中国的苦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母亲不管走到哪儿都不忘教他诵读古诗词。“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传统文学的熏陶,加之颠沛生活带给他的“无常观”,使他的“诗思历程”能不忘顾念他人,藉着一种仁侠的精神将“小我”融入芸芸的“大我”中。近三个小时的演讲,这位满头银发、戴着墨镜的老人给人以阅历的厚重感,但不失儒者的平和。“有一天,母亲带我走过一个镇子,我清楚地听到背后传来‘达达’的马蹄声,与我们同行的父亲的一名副官赶紧拉我躲开,紧接着,我看到几匹战马拉着炮车迅速跑过。”郑愁予说,马蹄声响的印象一直潜存在他的意识里,直到写《错误》这首诗时,马蹄声的意象自然浮现在脑海中。儿时的马蹄声成了郑愁予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痕,在他眼中,这是一种缘。一首诗的完成,是诗人与情、与景、与人、与万物的一种缘。
作为郑成功的后代裔孙,郑愁予与福建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他说,他去过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感觉到了来自祖先故土的“一种磁场力量”。而对于漳州,他此前也曾到过东山铜陵镇,探访过郑成功及征台戍台将士的历史遗迹。
在海外漂泊数十年后,几年前郑愁予把户籍落在了与厦门隔水相望的金门,并曾为此写下一首诗歌《桥》,希望金门成为一座两岸交流的桥梁。然而,就郑愁予而言,文学交流更是一座“桥梁”,影响深远。“2014年闽南诗歌节”上即是明证,“郑老师在演讲中说,爱情诗可以供给天下所有的有情人互相赠送、诉怀、表达关切,而不只是一种私密的传情”,市民读者洪小珊说,“郑先生的诗里那种美的情愫,我觉得也是能互相赠送、诉怀、表达关切。这无疑是闽台交流里美丽的邂逅!”(记者 黄舒哲 徐镜正 文/图)
相关阅读:《闽南诗歌节两岸学者就诗歌与闽南文化展开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