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民间戏曲,在闽台社会以及东南亚传播开以后,不断与其他民间戏曲杂糅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戏曲的艺术风格。
高甲戏传入台湾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中叶之后。高甲戏传到台湾后,发展路数与闽南高甲戏迥异。综合考察闽台两地的高甲戏,在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许多民间曲艺的优秀成分和表演艺术,特别是梨园戏、南音、京剧和歌仔戏等。
在台湾的戏剧史上,高甲戏的兴起对梨园戏产生了不少威胁,使得梨园戏剧团改弦更张,
成为高甲戏剧团。也就是说,一些高甲戏班是从梨园戏班蜕化而来,如早期的和声戏班及锦上花剧团。
台湾的梨园戏班,在光复以后就消失殆尽了,能演出梨园戏的戏班除了一些南管曲社教授的子弟之外,就要属高甲戏班了。光复前,梨园戏班吸收高甲戏剧目转变成高甲戏班;光复后,高甲戏班学习梨园戏,扩展演出剧目及技艺,这是台湾梨园戏和高甲戏两个剧种之间的消长和互补。
台湾高甲戏吸收南管曲调,并非一成不变、全盘接收,它做了若干的改变:节奏加快,南管的唱曲大半节奏沉稳,庄重大方,应用到高甲戏时它的节奏便浓缩,成为节奏较快的乐曲;一曲多用,南管的唱词大多有固定故事情节,而高甲戏则视时机将一个曲调的唱词运用在不同的剧目中。
台湾高甲戏和京剧的接触,始于京班到台湾演出。京班在台湾流行的时间,在1910年以后,据悉,“来自上海、福州的京班对日治时期台湾戏剧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以机关布景取胜的连台戏演出方式及武戏的表演程式,都使得南管戏、歌仔戏、布袋戏受到甚大的影响。”此处的南管戏即指高甲戏。
京剧对台湾高甲戏的影响,在于剧种本身的吸收融合。如高甲戏在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剧目《新玉堂春》、《西厢记》就是改编自京剧。同时,高甲戏培训的囝仔班武戏课程都聘请京剧的教师来担任。高甲戏的囝仔班除了武生之外,所有角色都必须学习武戏的程式,因此京剧的武打身段,对高甲戏演员可说是全面性的影响。
日据时期,因为怀念祖国,台湾人民更加喜爱来自乡邦的‘歌仔戏’,台湾高甲戏开始学习歌仔戏独特的唱白“四句连”,并模仿使用四句连的形式创作剧本。一时间,四句连的形式成为台湾高甲戏唱白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高甲戏起源较晚,清中叶渐趋成熟,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剧种。正因为是一个新兴剧种,传统的束缚不大,极具可塑性,才能向梨园戏和京剧等民间曲艺吸收各种表演艺术。海峡两岸的隔绝,导致闽台两地高甲戏的命运截然不同。戏曲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亡与社会变革、经济状况和民众审美水平息息相关。一部高甲戏史,折射出的是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史。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