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惠安人李恺、刘会相继任职广东,并以勤于政事、廉公有威闻名。这两位历史名人,虽然擦肩而过,相隔半世纪之久,却因同样注重清廉官德而隔空交会,产生了动人的交集。
李恺方正刚直,维护公平贸易,为外商所称誉,在东莞被树碑褒扬,这即是遐迩闻名的“却金碑”。半个世纪后,当碑亭圮泐之际,又一惠安人刘会来到东莞,特指派官员重修碑亭,将这种清廉之风发扬光大,使李恺的事迹得以传扬重光。
李恺任番禺县尹时,恰逢明代海禁趋于收紧的当头,处于从开放渐向闭关锁国的历史转折期。官府对外商船舶限定了种种苛刻条件,有的官员即乘机盘剥外商。有感于这种流弊,李恺上任时即向上级提议:对进口船只,不强行搜查,不侵犯人权,不从中抽分,不索取钱财。一律由船方自行申报清单,以示尊重表示诚信。同时,也要遏制外船的非法之举,维护国家尊严与主权。这一提议获准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李恺到莞城查验暹罗来华船舶货物。其处事公正,待人诚信,令外商耳目一新。外商奈治鸦看屡次三番要赠百金酬谢,李恺坚辞不受。外商转为拜访广东省主要官员,表示愿捐出百金表彰公道以示友好。于是有了矗立于东莞光明教场北街口的却金亭碑。而李恺本人在却金一事被朝廷知悉后,即调往北京到朝中任职了。这块碑可谓是扬政声于人去后。
56年后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惠安籍良吏刘会巡视按察广东。他对李恺这位先贤在东莞留下的政声早有耳闻,特地现场勘察,发现因年久失修,却金亭破落损毁,所载之事渐至湮没无闻。有感于此,刘会指示当时的东莞县令李文奎重修碑、亭,重刻《却金流芳记》《却金亭碑记》,在乡绅塾庠大力宣扬李恺却金事迹,倡明持正为官之道,弘扬清廉修德之风。
正是得益于此次重修,李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却金碑也成了当地道德教化的重要样板。在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却金碑及其背后的故事,一直得以流传。如今这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仅成了莞城的地理标志,更成为历史的明镜,提醒世人铭记清正廉洁的德行懿范。(彭耕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