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驰祖国偏观光,拾喜新诗赋肯堂……白马凤承先代远,鸟衣瑞卜后人昌;迎晖好景临沧海,积德高门壮梓卿。”这是镌刻在永宁镇西岑村王立璇番仔楼一楼大门边上的诗句。内容表达了主人王立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即将完工的新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寄托着对先代传承的重视和对后人兴旺的期许,并体现他对品德修养和家乡发展的重视。本期《闽南故事》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番仔楼,了解王立璇爱国爱乡的感人故事。
王立璇番仔楼
王立璇
1 立志创事业 终究梦成真
两层半高的王立璇番仔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主体墙面均由花岗岩组成,二楼正面墙体由闽南红砖砌成。番仔楼共有90根石柱、36间房,正立面有精美的雕刻、罗马柱、楹联等设计,整座楼显得宏大庄严。日前,笔者跟随王立璇堂亲王仲建的脚步,推开了番仔楼的大门。
二楼正立面的装饰
王立璇(1879—1948),永宁镇西岑村人。据介绍,由于家中生活困苦,王立璇年轻时在家乡经常当轿夫、扛大鼓。王立璇13岁时,王仲建的爷爷王立皎带他前往菲律宾谋生。起初,王立璇在堂兄的米店当学徒,但他志向远大,不愿久居人下。经过细心观察和认真调查,他发现经营石灰、水泥等甚是有利可图,便辞掉店中工作,自己创办石灰厂,出售石灰、水泥、沙土等。他不惧酷暑严寒,起早摸黑,刻苦经营,锐意进取,于是逐渐发家。他又收购旧铁器,慢慢经营起铁业,继而与美国接洽进出口业务,不久便成为菲律宾著名的铁商。后来,王立璇出任菲律宾华侨铁商会名誉主席、溪仔婆中华商会名誉董事长。
2 身在异乡 心系祖国
王立璇热爱祖国,关心桑梓。1930年,王立璇了解到家乡西岑村文化教育落后,便与同村的王立螺、王惟杭捐献巨款,创办岑江小学。岑江小学作为当时最早由华侨捐建的村庄小学之一,令周边村庄民众羡慕不已。虽然如今岑江小学已被并入银江小学,但为了纪念当年王立璇对家乡教育做的贡献,岑江小学的旧址上仍然立着一块牌坊,上面镌刻“王立璇建”四字。岑江小学旧址正好在王立璇番仔楼的对面,好像是在告诉番仔楼的主人:你看,当年你对家乡所做的贡献,村民永远记在心里。
由王立璇捐建的岑江小学
1931年,王立璇组织旅菲校董会,劝募基金,以作常年经费,大大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1937年,他又独资建造小学校舍,并负责全部办学经费,让学生免费入学,减轻了当时本就贫困的村民的压力。抗日战争结束后,得知故乡群众生活依然困苦,他汇来巨款,分发给乡人,每户500元(旧币)。
王仲建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立璇叫停在家乡兴建的番仔楼,把要建房子的钱全部捐给祖国。因此房屋主体是在1937年兴建,而房屋两侧则拖延至1947年才续建完成。不仅如此,王立璇还积极奋起,四处奔走,号召抗日救国,并带头捐款献物,支援祖国前线军民抗战。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成立时,他被推选为委员,自此更是全力以赴、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入侵菲律宾,王立璇被日军逮捕,财产也被抄封。敌人对他施以利诱,后又严刑拷打,但他仍然拒绝与敌人合作,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精神。1943年,友人为他担保,王立璇得以释放。由于他平时信誉很好,在亲朋好友的鼎力帮助下,不久企业又恢复原来的规模。
3 立足菲岛 服务华侨
王立璇平生节俭自持,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尤为关心,出钱出力,不甘人后。1919年,王立璇与王泉笙、王金俊等人筹备组织菲律宾太原王氏宗亲总会。该会于1922年正式成立,王立璇任名誉主席。该会对促进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发展,密切华侨与祖国的联系发挥了很大作用。从1936年至1947年,他连续5届被选为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的董事,分别担任公所股、义山股、医院股股员及司库等职,为华侨善举公所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王立璇还曾担任菲律宾中正中学常务董事、溪仔婆中西学校名誉董事长、中山学社菲律宾分社理事、曙光学校董事长、中国童子军直属菲律宾分会理事顾问、集纳编纂社董事及家乡石狮慈善堂董事等职。
王立璇番仔楼外立面
如今,这座番仔楼成为村民聚会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当笔者走出番仔楼的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番仔楼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体现了华侨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所取得的成绩,且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扬爱拼敢赢和爱国爱乡的精神。
(王秀婷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