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关注了“老漂族”这一群体。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该如何让他们在异乡过得更好?
本期嘉宾:胡建兵、何勇、林日新
“老漂族”的晚年应“老有所安”
□胡建兵(记者)
老人退休后,理应安享天年,但成了“老漂族”。绝大多数“老漂族”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在城市里却没有朋友、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各异,很多老人活得并不开心;有时来到儿女家中帮助照顾孙辈,实际上比上班时还辛苦。很多“老漂族”在儿女那儿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十分期盼回到老家,把自己解放出来,让自己享受自由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漂泊的老年一族要做到老有所安,既要内安其心又要外安其身,这需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随迁老人来说,异地养老带来的不确定性、不适应性的风险很大,要妥善协调处理好户口登记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分合机制,真正让“老漂族”将“他乡作故乡”。记得几十年前,当时虽然条件十分贫困,但各单位、各企业都办起了“托儿所”,职工上班时,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由保育员负责照顾,下班时,再把孩子接回家,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现在条件好了,但这样的托儿所早已没有了踪影。因此,各地应该解决年轻父母的托儿的问题,不再让那些老人从异乡来帮儿女带孩子。只要把照顾孩子的问题解决了,“老漂族”也就被解放出来了,老人也就有自由了。
让“老漂族”拥有归属感
□何勇(自由撰稿人)
过去我们常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在人口大流动的今天,“子女在哪里,哪里才是家”。越来越多老年人为了帮子女带孙子,跟随子女来到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成为“老漂族”。但是,由于城市里没有熟悉的村口大树、池塘和亲戚、朋友,子女又整天忙于工作,孤独、想家成为“老漂族”的一种普遍生活状态,而非真正的在子女身边享福,令人唏嘘。这需要子女和全社会关心、关爱“老漂族”。
首先,子女要尽到孝道,让“老漂族”的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不能让“常回家看看”变成“常回家看冷脸”。
其次,城市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要面向“老漂族”以及广大外来老年人群体打开大门、打开方便之门,让“老漂族”在新城市有融入感、归属感。比如老年大学、社区等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应当根据“老漂族”的特点,提供适合“老漂族”的课程、服务项目等内容。另一方面,方便“老漂族”跟随子女落户,并且在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上,要实现全国统筹,方便“老漂族”可以在新的生活城市直接领取养老金、住院看病医保直接结算等,不必来回奔波被折腾。
别对“老漂族”的乡愁过分煽情
□林日新(教师)
一生颠簸在外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感慨道“吾心安处即故乡”,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也曾说过“此身安处是吾乡”,然而,对于当今那些为儿孙漂泊在异乡的“老漂族”来说,何尝不是“儿安身处是吾乡”呢?
从笔者来说,儿子在省城安家,为了让儿媳安心上班,老妻只得前往省城看孙子。笔者在老家乡校任教,因未到退休年龄,只得留守老家。其实也是“身在故土,心系他乡”,为此就要求儿子定期上传孙子视频到家族微信群里,好让自己孤独、寂寞的心能够得到一丝天伦之乐的慰藉。
暑假时在省城团聚时,笔者也曾特地调查不少“老漂族”。料想不到的是他们绝大多数竟没有媒体所述的那令人窒息的乡愁。因为在这开放的大时代里,与其让年轻人困居老家受穷,不如支持他们远走他乡为理想打拼,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再把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幸福——能与后辈聚在一起安度晚年何尝不是每个老人的梦想呢?
在乡下老家有许多留守老人,笔者也曾与他们闲谈:“你儿子在城里发财了,为何不到城里享福呢?”他们大多长叹一声:“打工发财再多也有限,怕就怕形势变了,工厂倒了,他们还能怎样?我留在家里种种田,也好给年轻人留下一条后路。”由此看来,留守老人不是不想随儿女到城里享福,而是担心儿女承担不起,内心深处还是很羡慕那些“老漂族”的呢。
总之,对“老漂族”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当多了解当事人的心思和感受,别想当然地对他们的乡愁过分煽情,否则只会徒添社会的焦虑,倍增社会的浮躁,大减国人的幸福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