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使用似乎无处不在。据中国江西网近日报道:小鑫是江西财经大学在读研三研究生,在导师、家长眼中是表现非常优秀、活跃的女生,在参加江西省某银行的校园招聘中,通过笔试、面试后,却被第三方机构使用机器人进行性格测试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招聘方以此拒录。有专家认为,机器人只能起辅助作用,因为机器人一旦有误,等同“错杀千里马”,有悖公平。消息经报道后,银行决定由第三方组织专家对小鑫再次进行性格测试。
雨果曾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期待创新。的确,就像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创新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它不仅会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更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里,机器人正在取代人工。
比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分析数据,做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医疗工作不能完全靠机器,如果对人工智能产生严重依赖,则可能会出问题。几年前《新民周刊》曾报道一则新闻:51岁的刘奇心电图呈直线而被宣布死亡。推往太平间的时候,如果不是他动了动手指,又正巧被身边的家人发现,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焚化炉。刘奇的家人不死心,又推到隔壁病房去做心电图。令在场医生大吃一惊的是,刘奇确实没死。人们将那台“草菅人命”的心电图机拆开一看,分别连接胸口、四肢的5根导线中竟然断了4根。
再来说说招聘时用机器人测试性格这件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可能会跟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起关键作用的。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着更大的关系。像招聘员工这样一个严谨而重要的工作,只靠机器人测试性格合理吗?是不是还得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呢?显而易见,在情感互动方面,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机器人或许可以测试出人的性格,但它的模式是机械的,无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法通过人的一颦一笑去了解其习性,因此无法更全面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社交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未来,究竟我们更像机器人,还是机器人更像我们”,话剧《机械时代》,从哲学层面追问机器人将会带来的伦理困境。去年曾有机器人写诗的新闻出现,引发人们感慨和恐慌,有人认为机器人已无所不能,有人还真依赖这机器人写出“诗”来。然而,要依赖机器人才能写诗的人是真正的诗人吗?显然不是。诗言志,诗言情。诗人表达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即事感怀,或咏史怀古,这是机器人取代不了的。正因为诗歌是有情感的,这个世界才不会失去诗意。
遗憾的是,“机器依赖症”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时有发作。应该治疗治疗这个病了。(林轩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