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6月1日讯 初为人父,怎么给还没满周岁的宝宝过六一儿童节,已经在心头盘算了许久。
上周六,家里又来了一批快递,拆开一看,都是长辈们买给宝宝的礼物!正打算把藏在心里的小秘密告诉老婆,哪知,她也有点迫不及待:“我也刚想和你说呢!”
回头看看每天都在长大的宝宝,心里不禁在想,他是否知道,为了给他过六一,一帮大人挖空了心思?到底谁的礼物,他更喜欢一些?答案只有他知道。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给了最好的。
节日是最好的连接符,海都深读第86期的《别样童年》,9岁的孩子请假20天跟父亲征服沙漠,3岁的孩子让阿嬷绑着绳子跳晋江学游泳。故事很精彩,情节很刺激,他们不一样的童年,着实让不少人向往。但除了父亲和阿嬷,小孩的其他长辈怎么看待这件事,我更关心。
特别赞同报道封面的那句话:“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答案恐怕很难统一。”例如,当我们看到父女出征沙漠,很多感言也是父亲的,却没看到为了小孩要不要请假出征沙漠,一家人是如何讨论的,小孩有没有参与讨论,她对父亲之外其他家人的观点是怎么看待的。我认为,这样的家庭讨论,会对孩子的童年带来更大的影响。
而现实也给我们一些实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大人把“孩子开心我就高兴”挂在嘴边,实际上却是,“大人先高兴了,才让小孩开心”的成分更多一些。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说:“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这样的话要是放在教育行业,实在没啥好抱歉的: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时,有多少大人打着别人的旗号,进行自己的狂欢呢?
(N篮球比分直播: 牛童/文)
乘着时间,海都深读昨天先行一步,为读者奉上了“六一读本”、第86期《别样童年》。
看别人的故事,细数别人的精彩,不免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感言。当教育方式和“六一”携手而来时,对于还在儿童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是快乐更多的“六一”节,还是计划更多的六一“劫”?
应着景,《有的说》今天就来说一说。
□微言大义
@其实很简单:
带9岁女儿“环塔”旅行20天的黄爸爸说,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式都是在实验,而实验的成败只有一次。在他看来,成功的最简单定义就是幸福感,主要是女儿自己感觉是快乐的,别的可能都不重要了。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选择循规蹈矩,千篇一律。而能像黄爸爸那样敢于尝试,打破传统的,还是少数。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人觉得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有人认为赚大钱,当大官便是成功;有人则把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作为最大的追求。所以不必模仿和跟风,但可以学习和借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新闻背景:家长们为给孩子选六一礼物的事犯了难。而孩子们的儿童节愿望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三类:可以尽情地玩,有父母陪伴,有令人惊喜的礼物。其中,很多孩子表示最想要的是和父母一起过儿童节(舟山晚报5月30日)
“六一”这一天,社会方方面面呈现给我们的,大多会是儿童节的繁华与欢快,即便有一些烦恼,也很多时候会是“快乐的烦恼”——怎样玩才更尽兴、父母怎样陪才更快乐、得到怎样的礼物才更有意义。可是,与这些正常家庭儿童快乐相比,我们关注一些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儿童(如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和流动儿童),其实更急迫更有现实意义。六一儿童节是所有儿童的节日,儿童节的快乐也理应是所有儿童的快乐,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儿童在儿童节快乐这一问题上掉队。但面对不同群体的儿童,事实上,儿童节之于他们的意义显然也是不同的。也正因此,我们在看到绝大多数儿童儿童节快乐的同时,更应该及时充分看到一些特殊儿童群体面临的困境,看到根本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对他们的困境加以有效改观,恐怕就是他们儿童节快乐的最大和真正真谛所在。
(选自昨日中国青年网评论)
注:本版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投稿请寄:hdyoudeshuo@163.com,《有的说》必有重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