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口堆的垃圾山不见了,河道里的水也变清了,连山林都更绿了!”近日,一都镇的村民们纷纷感慨,家门口的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喜人变化。这一切源自一都镇近期开展的全域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镇环卫部门、村级网格员、巡河巡林巡路人员,还有党员先锋队、退伍军人作战队、志愿者突击队齐上阵,多方联动用“组合拳”啃下环境治理“硬骨头”,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黄万成 摄
破局攻坚:构建四位一体协同作战体系
过去,一都镇的环境卫生整治常面临“多头管却管不好”的困境:镇环卫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却难顾及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村级网格员只负责入户宣传,但对河道、山林的污染源“看得见管不着”;巡河巡林巡路人员虽能发现垃圾问题,却缺乏统一的清运协调。
如何打破壁垒?一都镇给出了答案——构建“专班+部门+村级+联合攻坚队”四位一体协同作战体系。
一是专班运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调度会,针对环境卫生的难点痛点,分工到位、责任到人,确保问题按期整改完成。二是部门协同。镇环卫办作为环卫工作的“主力军”,负责全镇513个垃圾投放点的每日清运、1个转运站的规范运行,收集汇总环境卫生问题,并按区域分解到各个村落,督促村级完成问题整改,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三是村级联动。组建一支由10名巡河员、11名护林员、10名巡路人员和78名村级网格员组成的环卫队伍,分工协作整镇推进。其中78名网格员“包干到户”,走村串巷入户宣传,动员村民做好“门前三包”,重点关注主干道旁、背街小巷、闲置空地的积存垃圾;“三巡”人员化身“环境侦察兵”,对河道沟渠、山林林地、公路沿线开展“拉网式”排查——河道里漂浮的塑料瓶、山林里的白色垃圾、公路边的乱堆乱放,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四是多方参与。发动党员、退伍军人和青年志愿者成立一支56人的环境卫生“联合攻坚队”,发挥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其中党员带头清理公共区域难点,退伍军人发挥纪律优势攻坚陈年垃圾堆,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热情动员村民参与。这种分工明确、响应迅速的协作模式,让整治触角真正延伸到了“最后一米”,实现了“区域环境卫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死角覆盖。
精准施策:三大领域攻坚让乡村“里子”更净更美
整治行动中,一都镇聚焦村民最关心的三大痛点,精准发力,让环境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清理积存垃圾,村容村貌“焕新颜”。针对部分村主干道旁、背街小巷堆积的建筑垃圾、陈年生活垃圾,镇里调配挖掘机、清运车20余台次,集中开展“清零行动”。同时,在村民聚集区共设分类垃圾桶1500个,联合攻坚队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南》,用“大喇叭”广播、上门讲解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可腐烂堆肥、可回收卖钱、有害单独放”的好习惯。如今,513个垃圾投放点干净整洁,村民乱丢垃圾的现象减少了90%以上。

郭嘉伟 摄
全域环境整治,水域、山林、公路齐清洁。巡河队伍铲除沿岸乱堆的秸秆、建筑废料;同时严查非法排污、垃圾倒入河道等问题48起。护林员搜寻并清理村民违规堆放的建筑垃圾、陈年垃圾25处,行动以来,累计清理山林垃圾13吨。巡路人员重点整治乱堆乱放,确保公路沿线整洁畅通,让乡村“脉络”更加清爽。

郭嘉伟 摄
宣传引导入人心,群众从“旁观者”变“主力军”。环境整治离不开村民参与!“联合攻坚队”发挥榜样作用,带头清理公共区域垃圾和攻坚陈年垃圾堆。充分利用村广播每天播放环保标语、微信群推送“整治前后对比图”、宣传栏张贴“红黑榜”,充分调动群众内生动力,形成镇风文明新风尚,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建管并行、长治长清。

郭嘉伟 摄
长效治理:“巡查机制”护航“持久美”
环境整治难在“一时清”,更难在“长久净”。为避免环境卫生问题反弹,一都镇坚持“以督查促整改、以督查促提升”的工作理念,镇里建立了“日常巡查”的管理机制。由分管领导每月带队抽查2个村,联合攻坚队每季度开展“回头看”,村干部每周巡查本村重点区域,网格员、“三巡”人员每日“打卡”责任区,发现问题当场拍照上传“整治群”,镇环卫办督促整改,确保“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三天清”。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一场环境整治行动,不仅让一都镇的“颜值”飙升,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干净的村道、清澈的溪流、绿意盎然的山林,成了村民的“幸福标配”;而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更是为长效发展注入了“活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我们共同期待,一都镇的乡村画卷越绘越美!(黄炜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探访城乡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韵·新事·新风2025-10-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