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和与时俱进,学会了用电脑学习和创作。
在永春县教育界,林清和老人名气很大:他自1946年起进入永春县第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执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在生活上,他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在教学上,他以学生为本,潜心研究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出版多本教学专著,有上千篇文章、对联、诗词在各级报刊发表。如今,老人已年过九旬,仍坚持活跃在教坛,继续发光发热。
爱岗敬业创新教学方法获佳绩
近日,记者来到林清和家中时,他正伏案创作诗歌。92岁高龄的林老,除了听力有些下降,仍然行动自如、思维清晰。
1926年,林清和出生在永春。他自小就十分好学,喜欢看书写文章,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初中毕业时,由于身体不好,他没能去考高中,只好到当地的小学担任教师。在那期间,他仍然坚持创作,不断发表作品。“没想到,一个学期后,永春培元中学校长王庆元通知我可以免试就读高中。”老人回忆,在校期间,他几乎每学期都名列前茅。1946年,他大学毕业时,毓斌中学(现永春三中)刚成立不久,他因为表现突出,被派去任教。
这一上讲台就是40余载。40多年里,他潜心钻研、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家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说:“不同的教学手段,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们轻松记忆古诗词,他提出为古诗词谱曲,并自己编曲,然后师生同唱,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还便于理解和记忆。
林老向记者展示了他编纂的《青禾选集》,挑出其中的游艺卷,里面收录了他为《雨霖铃》《水调歌头》《声声慢》等多首旧诗词谱的曲子。
在他的推动下,永春三中成绩节节攀升。1959年,永春三中因高考和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被评为县标兵校;校语文教研组因语文科高考和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被评为县标兵组。
身体力行
子孙后辈13人从教
林老不仅在教学上倾尽心血,对于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刚毕业时,他曾在厦门教过书,结识了一名美国教师,两人甚是投缘。美国教师在离开中国前,赠送给他一件从美国带来的毛衣。“那时候毛衣很稀少,父亲将毛衣带回来时,我们家五兄妹既好奇又欢喜,但父亲不让我们碰,他自己也不舍得穿,给收了起来。”林清和的大儿子林崇真回忆道。
后来,林清和的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他知道这名学生家境贫寒,生怕他一人在外读书容易感冒着凉,就将珍藏的毛衣取出来,赠送给了这名学生。“后来他毕业后,又将毛衣还给我,说他如今可以自己买毛衣了,我特别高兴。”回忆起这些点滴,老人历历在目。
“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家人因为经济条件不想让她继续读书,我就到学生家里去进行劝说。”林老说,那是一个很有天赋和前途的女孩子,不读书太可惜了。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女孩解决经济问题,最终说服女孩的家人同意让她继续学习,“后来她读了医科大学,也有了出息。”
“爱学生,才能教学生成才。”林老树人育德的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其子孙后辈有13人从教,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发挥余热
义务为学校创作
如今,即便年事已高,林老仍然活跃在教坛,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如今学校教学都以普通话为主,但我认为闽南语是绝不能丢的。”林老语重心长地说。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对闽南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见解。因此,他对于闽南语文化的推广也倾注了不少心血,经常参加闽南语方言研讨会,并且开过闽南方言讲座。不少学校邀请他谱写闽南语歌曲,他都欣然应邀创作,并乐在其中。
老人对创作的热爱,也从年少时坚持至今。“他现在很少用笔写字,都是用电脑创作。”见记者十分惊讶,林崇真笑着解释说,父亲退休后,没有停止过学习,而且与时俱进,学用电脑、学打字,“他现在都习惯用邮箱收发邮件,打字还能盲打,可厉害了。”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如今还有学生或者老师会来请教我学业以及教书方面的问题,我如果不学习,怎么教他们呢?”林老说。
声音
一片丹心在育人
·永春县委文明办主任康文德·
林清和老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甘洒热血献春秋,培育了众多人才;退休后依然热衷于公益创作,回馈奉献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可以说,多年执教生涯的蜡烛精神已经融入了这位耄耋老者的血液,而他对于公益事业的热心,更体现了一位老教师树人育德、宅心仁厚的大德风范。(记者谢宜萱通讯员梁伟生施红光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年底医保卡里的钱会清零?真相来了→2024-12-3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