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月27日讯 踏上马六甲古城,就踏上了历史。
这座不大的城,过去六百年间迎来送往,记录欧亚各国的人和事,写下了独一无二的多舛命运。
马来西亚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中国明朝的庞大船队。1405~1433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经过马六甲,并在此设置“官厂”(集贸易、仓储、港口为一体的航海基地),马六甲借此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2015年1月6日,这里迎来了海都采访团的海丝十国行第四站。这里已转型成新的国际旅游城市,唯剩流淌在城里的各种郑和元素,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当地人很喜欢用马来西亚谚语“切水不断”来形容中马传统友好关系,这股浓浓的情感,一直延续至今。不仅老房子的门楣上随处可见传统的祖训,而且当地不少华人,仍期盼借着海丝的东风,将生意做回中国。
明天,海丝十国行再续马来风情,吉隆坡不见不散哦。别忘了小编每日提醒哦:海都热线通95060,海都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都市报大篮球比分直播:”,海都报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24小时为您守候!
马六甲鸡场街入口的郑和宝船模型,旁边就是郑和当年登陆的马六甲河口
寻访 海丝印记
一座中国山 承上启下薪火相传
2008年,马六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车子进入马六甲,必将经过三宝山。远远望去,三宝山上尽是坟墓。随行的导游林先生介绍,三宝山面积106英亩,山上共有12500多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坟山。
三宝山又名“中国山”。马来西亚史书《马来纪年》记载,明朝公主汉丽宝远嫁马六甲,与随从一起住在这座山上,中国山因此得名。汉丽宝的故事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还被改编为话剧和大型歌舞剧。
如今,马来西亚每年华人文化节的文化薪火,要在三宝山点燃,再传至其他州,既承又传,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这也是为何马来西亚当地都将三宝山视为文化宝山之故。
三宝山山脚就是宝山亭,寺庙仿照闽南燕尾脊建筑而建。主殿供奉着大伯公(即土地公),寺庙的角落有一尊郑和的雕像。寺庙里的工作人员说,上世纪90年代当地有过争议:不承认郑和将回教传播到马来西亚,不让供奉郑和雕像。后来,在华人的协调下,郑和的雕像被安放在寺庙的角落。
三代中国人 门前祖训常示子孙
宝山亭的斜对面,便是三宝街。从这条街起,就是当年华人的聚集区。
这里凡是上了年岁的房子,门楣除了各种衍派外,还在大门的两侧写着“孝亲”等字眼。如今,在马六甲的年轻华裔都已第三代了,他们将祖训挂在门前,提醒子孙不可忘本。
除了正式的街道和庙宇外,郑和在马六甲的存在感是很强的:郑和客栈、郑和茶馆、郑和文化馆……
站在马六甲河口的陈金声桥上,面南而立,左边是拥有400年历史的荷兰红屋,右边是拥有无数百年老屋的唐人街——鸡场街。荷兰红屋设有专门的“郑和文物纪念廊”,高大的郑和塑像矗立在露天长廊。在鸡场街路口,一艘仿造的红色“郑和宝船”,高耸入云地“泊”在一个高台上。
如今,鸡场街是中华文化、当地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这里是华人在马来半岛最早的聚集区,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已有六百年之久。他们有了自己的专属称谓:娘惹(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nyonya,也是土生华人)。
鸡场街华人社区内,星罗棋布着很多宗祠。街道上还有不少中国会馆。福建会馆建于1801年,至今保留着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会馆屋顶为龙脊,门口盘龙柱,两侧墙壁龙盘虎踞,供奉妈祖,香火旺盛。
独自建一馆 只为传播郑和文化
鸡场街尽头,靠近一家名叫三叔公的商店右手边,有一条小巷子。郑和文化馆,就在巷子里头。
郑和文化馆建于2004年。馆内导游介绍,郑和文化馆共8000多平方米,共三层,整个文化馆是当地一华人所建,仿照当年郑和宝船规格复建,许多还是当年的文物,还有郑和后裔赠送的物品。
在郑和文化馆,我们看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的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以及郑和从非洲带回的当时被中国人称为“麒麟”的长颈鹿。文化馆里呈现了当时郑和船员们的生活场景、平时的娱乐方式、睡觉的船舱长什么样,这些都让人不禁称赞。
文化馆内还详细地标注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包括曾到篮球比分直播:圣墓行香等。馆内还详细介绍了郑和对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其中,展馆内的一本手抄古兰经,就是郑和后裔所赠。部分伊斯兰教教堂建筑,还标注了晋江陈埭回教堂的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