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二:摆脱过渡形式引入市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雪萍教授)
早在几年前,李雪萍教授就对国内爱心超市做过专题研究,并发表论文,主张爱心超市应该以“慈善为本、市场为径”。记者电话采访时,她明确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事实上,不只是篮球比分直播:。全国各地的爱心超市都出现水土不服,几年前就开始大量倒闭。”李雪萍将爱心超市缺人才、缺场地、缺资金、缺物品、缺运行机制等生存窘境,归结于我国爱心超市的“混合性质”。她说,爱心超市在国外,是由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来运作的,到了国内却成为“慈善机构和政府救助的混合体”,这显然是一种不成熟的过渡形式。
以运营模式为例,国内大多爱心超市采取“社会捐赠——慈善超市——发放给困难户”的模式,其最大的问题是,从场所、资金到物品来源,都强力依赖政府,一旦政府无法给予支持,爱心超市就陷入困境。
李教授认为,爱心超市要破局,定位仍是社区非营利性组织,但必须引入市场手段。像上海等地的爱心超市,探索运作中加入“加工”、“上货架”等环节,社会捐助的旧物经过加工可直接兑换给困难群众,也可以正常出售。这样,其更像是一个旧货市场而不是旧物堆积地。
出路三:作为推手的政府适当退出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友琴教授)
政府适当退出,是市场化这枚银币的另一面,这是厦大张友琴教授的观点。
张友琴说,爱心超市原本就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社区提出来,社区居民自发来做,政府适当扶持。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爱心超市刚好相反,都走了自上而下的路,政府介入、依靠行政力量强力推动,遍地开花却无以为继。张教授认为,政府推动,出发点好,但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爱心超市的群众基础,导致运作的可持续性差。
张友琴同样认为,爱心超市谁来做,是根本问题。她说,最合适的主体应该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社会资源需要发动和组织,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这方面的灵活性,有资源就做,反之则暂停。相比之下,政府决策没有这方面优势”。
她说,政府介入应适当退出,政府应该做的是支持这些社会组织,而不必冲到第一线,否则就可能出现错位或越位。“制定政策,支持并对这些社会组织的运作进行有力监管,这才是政府最应该做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