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区近年来围绕“村级经济有发展,农民收入有增长,贫困人口有减少”的目标,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年实施、全面推进”的扶贫工作机制。2006-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5049万元,全面推进全区44个扶贫村(其中省级重点扶贫村1个、市级重点扶贫村8个,区级经济欠发达村35个),195户特困户855人实现了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变“输血”为“造血”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河市镇厝斗村是一个畲族村,海拔457米,山绕路远,原始的种植方式严重制约着古村的发展。为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省下派驻村干部、区挂职干部扎根在这里,与村两委反复梳理项目,根据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开发了200多亩的生态茶园,办起了加工点。现在,茶园效益渐显,今年产茶量预计可达8000公斤,收益10万余元,可为村民增加年收入1000多元。驻村干部还引进矿泉水生产基地,共同推进“一水一茶”的市场销售和品牌推广。今年村里还建成20亩葡萄基地,扶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油茶、反季节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在驻村、挂职干部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厝斗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强,村民年收入逐年递增。
为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洛江区依据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村制定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如在河市西片区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在马甲片区贫困村发展花卉种植业、在罗溪片区贫困村发展种植中草药等,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按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整体推进规模产业基地建设。全区各定点扶贫村因村制宜建立各种特色种养基地,其中蔬菜1050亩、茶果1300亩、中药材1200亩,改造茶果园1530亩;新增养殖生猪2.5万头、牛2000头、羊4000头、家禽12万羽。同时,通过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如马甲万木春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分散种植、集中销售、资金扶持”的方式,种植面积350多亩,年销售额250多万元,每位社员年人均收入可达4万多元。
基础设施先行
优化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罗溪镇永安村的挂职干部和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向下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落实了村内机耕路、东环路通往永生村跨溪桥梁等12个帮扶项目。其中,东环路通往永生村跨溪桥梁大大节省了从村里到镇区的时间。村书记告诉笔者,以前要到镇区,只能经过一条3米宽的小路绕着村子一圈才能到达,不仅费时还经常堵车,现在造了这座桥,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此外,占地2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预计11月份完工,将为老年人及留守儿童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近年来,洛江区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区、镇两级分别投入资金1925万元和101万元,积极争取省、市资金235万元、457万元,发动社会捐资2331万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山地水利工程33处,清淤加固水库18座及山围塘63座,改善灌溉面积1.83万亩;新建人饮工程21处,解决1.5万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公路硬化47.75公里,铺筑水泥路35.64公里;填埋农村旱厕520多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85口;去年以来改造农村危房250户。
加强组织协调
形成扶贫帮扶合力
一直以来,洛江区都把帮扶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区领导和区直部门挂钩贫困村制度,并派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驻村任职,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截至9月底,去年厝斗村等7个不适应村的86个帮扶项目已基本完成,323.5万元帮扶资金已全部到位;今年新列的新东村等7个不适应村也已全部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帮扶项目。在政府扶持的同时,该区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入开展“企业联村组、带领农民奔小康”活动,全区参与扶贫的非公企业达12家,帮扶贫困村17个,捐助资金600万元,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4000人次。
下阶段,洛江将制定扶贫工作五年规划,从小城镇建设、“造福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生态建设、休闲旅游等方面入手,策划生产和组织实施一批脱贫致富项目;实施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大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工作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项目,同时,吸引多种经济组织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谭英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