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贝壳诉说着花岗岩的沧桑
相关新闻:
记者跟随专家走访现场—— 300米长“石获” 数万花岗岩砌成
沧海桑田变幻,很多人和事湮没于历史大潮中。但有些东西,可以屹立几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坐看潮起潮落。伫立于大海边的“石获”,就是这样的见证。
一本族谱,揭开了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这处“石获”的面纱,她历经500多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在发挥着功能。
昨日,记者和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崇武镇文化站站长黄祖贤等一行,来到峰后走访。据悉,这一发现已引起惠安县的重视,有关领导要求相关文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遗存 300米弧形“石获” 首尾高低各不同
峰后自然村位于五峰村西北部,坐东南向西北,背靠山坡,西邻港湾。
昨天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涨潮,未能见到“石获”。沙滩边一处礁石缝内,插着几炷香。当地老人陈秀良说,当天是冬至,一些村民前来祭“获公”。
下午4点多,海水逐渐退去,“石获”轮廓逐步显现。一道弧线的长堤,延伸了三四百米长。长堤由大小不一的花岗石混合垒起,上面长满了牡蛎、笠螺以及许多介壳类生物。
根据测量,“石获”长312米,“获头”为吃水最深处,高1.9米,宽5米;“获中”高1.8米,宽4米;“获尾”是吃水最浅处,高0.9米,宽2米。
整条“石获”因吃水深浅由高到低与海平线持平,由宽到窄筑建。“石获”最远处离岸400米,“获”内海域集水面积约120亩。为让潮水彻底排干,“石获”设有3个涵口。“只要用网桸拦住涵口,就可以很顺利地捞到鱼了。”当地村民表示。
初衷 听从风水先生 建“石获”护族人
陈金良介绍,不久前,他到峰后飞钱陈氏宗祠调查,偶然听闻“石获”传说,当地族人还出示了陈氏族谱。根据族谱推算,峰后的开基祖陈上宣(陈宣公),大约是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建造了这处“石获”。
80岁的村民陈秀良说,500多年前,开基祖陈上宣择居峰后村,子孙经常夭折,于是请风水先生来勘察得知是因为该村建在“毛蟹穴”边,毛蟹饿了经常出来吃人,应用“螺钩”(以前用来钓蟹的工具)破解。
陈上宣组织族人从祖厝东北边的礁石开始,往村前的西南方向海边建筑石护堤,从而建成弧形“螺钩”,破“毛蟹穴”。同时,石护堤拦下来的鱼虾还可供族人享用,同时还可挡风浪减少沙滩流失,一举三得。后族人将“螺钩”称为“石获”。
陈秀良说,闽南语“获”和“护”又同音,因此“获”又有保护人民安宁之意,和保护海滩不受侵蚀的功能。当地村民也将“石获”称“石护”、“鱼护”,把“石获”内的海滩称“护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