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1928年8月15日,张乾二出生于惠安崇武古城,1947年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4日晚,记者多方辗转联系上张院士家乡世交好友的儿子,他向我们讲述了张院士不一样的人生。
讲台上的张教授,培养出不少科研中坚。
幼年艰难求学 磨炼顽强意志
李柏松是惠安一中退休的语文老师,其父亲李敲生,与张院士同年出生,两人一起上过三年的私塾,结下深厚情谊,两家也成为世交,“致敬世叔,深切哀悼。”
“他是从崇武古城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是崇武人的骄傲!”在李柏松个人著作《海在家门口》作品集中,有一篇专门描写张院士的文章。文中写道,张乾二生于崇武城内“霞田张”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张国琛悬壶济世,人称“国先”。希望子承父志的张国琛,在张乾二6岁时就送他到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张乾二的四叔公张子敬”。
“父亲与张院士同窗三年,对往事记忆犹新。”李柏松回忆,身兼长辈与老师的四叔公对张乾二要求严格,“上课稍有分神或书写不工,随时会受到竹板打手心的惩罚。”1940年7月16日,日寇飞机轰炸崇武,小学被迫停学。张乾二和几名同学翻山越岭,步行数十里到张坂霞美山内继续求学,“艰难的求学经历,磨炼出张院士顽强的意志和坚忍的性格。”
难舍三尺讲台 难忘家乡味道
“张院士除了搞科研,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讲台上,还带硕士、博士,可谓‘桃李满天下’。”李柏松说,张院士每天早出晚归,步履匆匆,全然没有教授的架子。
在学生眼中,他是治学严谨的学者,是循循善诱的师长。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近年来,尽管年事已高,张院士依然不辍教鞭,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化学、结构化学领域的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在他手把手地教导下,有的成为厦门大学化工学院科研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量子化学专家。
“张院士与我父亲同岁,晚几个月出生,他总爱叫我父亲‘敲生兄’。”李柏松说,张乾二考上厦大后一直居住在厦门,“他与我们家一直有往来,每次回家乡都会来探望我父亲。我父亲每次到厦门,都会捎上家乡特产去探望张院士。”李柏松回忆,张院士特别喜欢吃海鲜,像家乡崇武的鱼卷、白带鱼等,“小时候的味道,最令他难以忘怀。”
之前,张院士居住在鼓浪屿中华路。尽管已是享誉中外的教授,但他仍每天坚持搭公交车到厦门大学上课,晚上再回到鼓浪屿,“为人低调,十分俭朴,可见一斑”。
两次与死神擦肩 乐观让他屹立不倒
1998年8月,小偷闯入张院士位于鼓浪屿的家。被发现后,狗急跳墙的小偷掏出了刀。在双方抢刀时,小偷刺了他18刀,其中一刀把肺刺破,另一刀从心包旁刺过。在医院里,浑身是血的张院士被推去做CT。医生议论说,这位是跟歹徒作斗争的英雄,张院士后来在接受采访说,跟歹徒抢刀,实在是出于本能。
2006年,张院士又遭遇不测——出了车祸。被推进医院手术室时,他听见主任对护士长说:你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有活下去的决心。护士长回答,不要做了,他刚才已经在开玩笑了。
对于所经历的坎,张院士承认这令他“很辛苦”,不过他用“张氏乐观法”来看待自己经历过的不幸。他说,我的后两次遭遇都十分好记,1998年被刺伤发生在8月23日,会令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8·23炮战”,至于2006年那场车祸就更好记了,因为居然发生在9月11日。
他的朋友们认为,正是“张氏乐观法”令他在遭受几乎是致命性打击后不会一蹶不振。据说,张院士不管白天如何生气,晚上照样能呼呼大睡,这个本事让他的同辈羡慕不已。
■人物名片
张乾二,1928年8月15日出生于篮球比分直播:惠安,1947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4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1978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1989年兼中国科学院物构所所长;1991年起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教委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同年选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部常委。(记者 林福龙/文受访者/供图)
主要学术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球探体育比分:科技成果一等奖。
荣誉称号: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人民教师;
球探体育比分:劳动模范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