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小铙钹 演绎万千世界
两个铙钹在手,加上一两根细细的竹竿,又或者是一根七寸短木棒,在鼻、耳、眼、额头、牙齿甚至双脚的配合下,就能演绎出40多种不重复的招式,这就是安溪清水岩流传了400多年的民间绝技“弄铙钹”。近日,这门技艺入选了安溪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日,记者有幸在清水岩见识了一番。
普光法师苦练弄铙钹技艺已有40年左右
唯我独尊
扭转乾坤
两个铙钹一根竹竿 演绎几十种招式
11日中午,安溪清水岩大殿门口,清水岩住持普光法师向记者展示了该绝技。他拿出两个铙钹,将其中一个垂直放在另一个平放的铙钹上并让其高速转动起来,然后弯腰,让转动着的铙钹离开手,滚向桌面。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铙钹滚出一段距离后,竟然顺着原来的轨迹调头往回滚,又回到了他手中的铙钹上。这招叫作“回头是岸”。
紧接着,普光法师拿出一支软竹竿,转动一个铙钹放在竹竿顶端,用右手托起竹竿,竹竿慢慢伸直,一会儿又缓缓弯曲下来,随后又伸直,如此反复。不少香客看到这精彩的一幕立即围了上来,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随后,普光法师的手掌开始做圆周360度摆动,软竹竿开始转起圈圈来,越转越快,最后成了一个圆圈,而顶端的铙钹还在转个不停。表演一结束,众人纷纷鼓掌。
随后普光法师将两根竹竿连接在一起,将转动着的铙钹放在顶端,一只脚翘起,将竹竿放在脚尖上,铙钹在顶端滴溜溜地转动,普光法师则双手合十……
之后,普光法师又为大家表演了“顶现毫光”、“莲花献瑞”、“金猴照镜”、“海底捞月”、“日月如梭”、“金鸡独立”等多种招式,让众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至今传承400多年 学起来不容易
普光法师字如慧,俗家名字谢金盾,今年56岁。据其介绍,弄铙钹俗称耍铙钹、耍锣钵,是一种佛门技艺,因其场面热闹颇受民众欢迎,而后传入民间,在闽南、潮汕及台湾等地都有。
据清水岩住持僧口口相传,弄铙钹发源于唐文宗时期,清水岩弄铙钹技艺约始于明嘉靖年间。1564年,乡人请高僧正隆到清水岩主持岩事,他带来30多个徒弟的同时也带来弄铙钹技艺,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普光法师的师父释连珠十岁开始学弄铙钹,他从小耳濡目染,渐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五六岁开始跟着师父学,至今有40年左右。
他表示,每天早上自己会花一两个小时来练习,晚上有时候也会练习一两个小时。弄铙钹看起来好看,学起来可以没有那么容易,练习过程中擦伤身体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有一招“雷从地发”,需要双脚夹着铙钹跳起从后面往前面甩,练习时经常会被铙钹砸到后背和脑袋。而练习“青云直上”时要将铙钹高高抛起,再用手接住,如果力气、位置没有拿捏好,虎口很容易被割破。
糅合武术杂技 传承面临难题
几十年来,普光法师的足迹遍及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地,还曾经去漳州华安表演过,仅铙钹就用坏了好几副。
他介绍,弄铙钹糅合了武术、杂技等传统技艺的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还是闽南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闽南宗教民俗法事活动中一项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项目,深受民众欢迎。相对其他地方的弄铙钹,清水岩的技艺揉进了浓郁的佛教色彩,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带有佛教色彩的名称,如回头是岸、童子拜观音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祖师信俗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前不久清水岩弄铙钹技艺入选安溪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请市级非遗。不过,谈到传承问题,普光法师却不无担忧,他表示,虽然目前有师弟、徒弟等十余人在他的指导下掌握了这门技艺,但因为难学、容易受伤,对体力要求较高,且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变化,熟悉操持这种表演方式的人才越来越少,面临传承人消逝的危机。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希望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活能够被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记者 吴志明 戴涵琦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年底医保卡里的钱会清零?真相来了→2024-12-3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