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岁药理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N新华 法晚 现代快报
北京时间24日凌晨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屠呦呦为研制抗疟疾药贡献突出,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但与此同时,关于为何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获奖感言 中医药是人类的礼物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治疗药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获奖争议 功劳不应归于一人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其认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饶毅同时也提出,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获奖反思 学术评定应更透明
距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有希望实现国人共同梦想的屠呦呦,在国内却不是“学术明星”。屠呦呦在中国科学界并未获得最大肯定。有网友评论,屠呦呦是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她的履历中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很平凡,但是她的成就却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认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他说,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采用像记工分的方法,需要更加公开、透明。要以质量为准,要避免采用单一标准。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