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千年文脉。每一段长江都蕴含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上游以巴蜀文化、滇文化等为代表。多姿多彩的云南,其代表性文化正是滇文化。
滇文化源自哪里?内涵为何?可以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近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探访调研团走进云南,在云南省博物馆、滇池、丽江古城、虎跳峡等地,通过抵达历史现场的方式,解读滇文化的奥秘,发掘滇文化在长江文化中的特质和价值意义。
了解滇文化绕不开古滇国历史
“滇文化是云南文化的象征与符号。这一文化概念包含了历史、地理以及人文风貌等极为丰富的内涵。”探访调研团特邀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认为。
滇,最初是指云南中部的一个地方王国,位于长江上游湖泊滇池西岸。一般认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史记》中的这段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滇国就与中原古楚国有了交集,发生“庄蹻王滇”事件。庄蹻是战国时楚国将军,楚顷襄王在位时率楚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地区,占领滇地。后来秦国攻打楚国,庄蹻无法返回,遂在滇地称王,建立滇国,定都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庄蹻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历史人物。之后,滇国臣服汉王朝,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滇王之印”金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政权最早的物证。
“虽然古滇国存在历史短暂,却创造了可与中原早期文明媲美的青铜文明。”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樊海涛说。
探访调研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的青铜贮贝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贮贝器是用于贮藏贝币的青铜器,类似“存钱罐”,是古滇国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记者看到,贮贝器器盖上用立体雕塑反映了古滇人农耕纺织、干栏住房、孔雀图腾、生殖崇拜、猎头祭祀等各种社会生活习俗,涉及人物林林总总,有结髻的滇族人、编发的昆明族人,也有北来的氐羌人、南来的越人、西来的濮人,甚至有南亚和西亚人等。
“用青铜器写实、讲述历史,这在整个中国青铜文明版图中都极为独特。而器盖上规模宏大的立体雕塑代表着云南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最高成就。古滇国没有文字,却把一部古滇国史铸在青铜贮贝器的盖上了。”樊海涛说。
滇文化在秦汉时期接受汉文化影响,在唐宋时期创造了南诏文化、大理文化,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达到鼎盛,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滇戏,出现像郑和这样的人物。“滇文化与古滇国历史相关,通过不断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内涵,最终成为代表云南的文化符号。”郑晓云说。
滇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文化之一
“滇文化,首先是一种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郑晓云认为,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有悠久的人类历史,这块大地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地区之一。
云南滇池,长江上游最大的湖泊,被称为“高原明珠”。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科员毛小运告诉探访调研团成员,考古学者在滇池边发现了3万多年前的昆明人化石。这说明,这片美丽开阔的湖泊也是早期人类重要的居住地。
“我们考察源头文化,还要看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和规模。”郑晓云说,汉代以前,以滇池为中心,云南就产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文明程度比肩中原地区。云南也是远古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和交汇之处。云南在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贡献,它成为中华文明共同的发源地之一也就顺理成章。
滇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
探访调研中,云南多民族和谐相处让探访调研团印象深刻。在云南,各民族服饰、饮食、爱好、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单以习俗节日来说,傣族过“泼水节”,白族有“三月街”,彝族度“火把节”,傈僳族庆“刀杆节”。各民族既有自己的历史,也重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状态。
“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通过交流与融合,形成今天26个世居民族和谐共生的格局。”郑晓云认为,滇文化是一种各民族共融共生的文化,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共融的大熔炉。
云南处在长江上游,也处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辐射带和中南半岛交界点,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业道路节点。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是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多元包容的重要特点。”郑晓云说。
滇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我们当地人认为,水是吉祥之源,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护水爱水的古老习俗。例如在井边,是不可以吐口水、说粗话的,如果做了任何不利于水和自然的事情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在丽江古城,景区工作人员、纳西族小伙和佳承向探访调研团介绍。
丽江古城流传着一套独特的用水方法——“一潭一井三塘水”:头塘靠近出水口,是饮用水;头塘水从溢水口流至第二塘,可用来洗菜;二塘水流至第三塘,则为洗涤衣物之用。这种古老的供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且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丽江古城巧妙利用水资源打造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高原江南”。记者发现,丽江古城没有城墙,依山就水而建,所到之处都是街随水走、屋随水建,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花草,让人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丽江古城雪山书院院长和国相介绍,丽江古城居民以纳西族居多,纳西族自古倡导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千年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生态观念。
不只是纳西族人民对丽江古城呵护有加,在云南,藏族人民把山水看作神山圣水,傣族人民将居住区的绝大部分森林都划为水源林加以保护。“这充分显示云南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郑晓云说。
“云南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各民族人民利用大自然获得生存资源,同时也不滥用自然资源,而是细心呵护。”郑晓云认为,这使得彩云之南的美成为由内而外、可持续的、情动人心的美。
滇文化灵动、丰盈,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
探访调研团走进丽江古城,长江南岸第一高峰玉龙雪山静静凝视着这座静美古城。
门楼高大,飞檐翘角,彩画纷呈。丽江古城雪山书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院长和国相介绍,雪山书院总共培育出2名翰林、7名进士、61名举人、12名副榜等诸多人才,促进了纳西族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与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生生不息。
与雪山书院遥相呼应,湖北也有一座书院——武汉市新洲区孔子河畔的问津书院。问津书院以儒家文化为主脉,以荆楚文化为底蕴,孕育了元明清三代不少鄂东文人。
“滇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可分割。”郑晓云说,云南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地不可分割的边陲。“同时,滇文化和中原文化是长期交流与融合的关系。”郑晓云说,滇文化与中原地区其他长江文化的融合更为突出。战国时期,楚将庄蹻率领军队进入滇地区,并且变其服、易其俗,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中,成为长江中上游社会融合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云南省博物馆,记者看到迄今在云南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祥云大波那铜棺,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铜器时代铜棺。工作人员介绍,祥云大波那铜棺上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云雷纹也为楚人所钟爱,“其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有恒久、庄严、厚重的感觉”。郑晓云认为:“荆楚地区的青铜器和滇文化中的青铜器都有诸多文化相似性,都彰显浪漫的哲学观和审美观。”
据介绍,滇池地区出土了很多编钟,而编钟也是荆楚地区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器物,这也表明古代这两个区域文化之间有某种联系。
在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海口河口的两边,分别有两座寺庙,一座是龙王庙,一座是杨泗将军庙。“这是内地文化传播的象征。”郑晓云说,古代杨泗将军崇拜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尤其是洞庭湖地区,这是荆楚和滇池地区社会和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在虎跳峡看长江雄奇险峻、澎湃激荡,在“长江第一湾”看长江气势如虹、荡气回肠,在滇池感受长江上游湖水的开阔澄澈……一路探访调研,大家纷纷感悟:长江真是千姿百态、鲜活生动!滇文化就像江水一样灵动丰盈,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一道绘就长江文化的宏伟与细腻,涓滴成河,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记者 叶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