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深入山东、广西等地追踪一些有机食品产业链发现,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大路货,亟待整治。(11月1日《广州日报》)
在问题食品、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危害人们健康的时候,有机食品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正因此,一些不法商家纷纷打起有机认证的歪主意。一些正规认证机构大肆倒卖有机证明,一些行业组织也打着“认证”的幌子变相收钱,而一些商家盲目迷信各类证书,使许多食品“挂羊头卖狗肉”,有机食品变成“投机食品”。于是,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这样的“投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贵5~10倍。
不可否认,食品通过认证,可以让食品凭证获得较高的价格,对商家形成激励,从而促进有机食品的生产;也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但认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商家发展;否则,有损商家的形象。而今,有机食品认证遭受到利益支解,沦落到花钱就能买证的地步。如此认证乱象,暴露了食品认证管理的混乱以及商家丧失诚信原则和社会责任意识等诸多问题。
虽然我国在2005年就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但政府部门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监管长期“缺位”。特别是有的认证机构与检测机构同属一家,如何尽监督之职?加上目前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这样“九龙治水”,使有机食品认证不规范,导致“投机食品”满天飞,行业诚信度下降。
我们不妨学学国外的做法。在西方,认证机构是独立于商家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政府仅仅负责制定和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主要负责监管。这种第三方论证机制,避免了利益纠葛,保障了认证的公正性。试想,如果认证机构不遵守诚信规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谁还敢唯利是图?即使唯利是图了,还有政府部门监管,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
要使有机食品不变成“投机食品”,必须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认证本身不变成商品。否则,受害的不止是消费者,还有行业形象和国家的食品安全形象。
责任编辑:hdwmn_wy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