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 (记者 周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初步确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2日集体学习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框架的“主线”政策体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讲话透露了中国经济政策未来的四大动向。
——供需两侧相配合主要问题在供给
什么在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习近平用两个“主要”进行了回答: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这一判断也解释了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成为在新常态下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的主线。
不过,对供给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中国宏观调控将放弃在需求侧施力。习近平表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政府将拆“三堵墙”用好“四工具”
中国官方将做什么?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什么不该干?“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这三堵和政府有关的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墙”将被一一打破。
该怎么干?简单下达行政命令来发挥所谓的“政府作用”未来不再行得通。
习近平此番提出政府发挥作用的四个工具:一是“用改革”,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用政策”,目的是引导市场预期;三是“用规划”,目的是明确投资方向;四是“用法治”,目的是规范市场行为。
——短期阵痛不回避稳中求进是基调
“稳”和“进”如何协调?
在此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中求进”由经济工作总基调升级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不过,强调“稳”绝不意味着中国官方将采取“零风险暴露”态度,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一旦有风险、阵痛出现就止步不前。
“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习近平此次明确表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过他也要求,要尽量控制和减少阵痛,做好社会托底工作。
对于“稳”与“进”之间的平衡,习近平概括说,战略上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
——减低端和无效供给加经济增长新动力
改革要什么,不要什么?习近平用减法和加法进行概括。
需要减掉的是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以及产能、杠杆和库存。
如何减?习近平表示不能一刀切,要减得准、不误伤。
需要加上的是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以及要补的短板和要改善的民生。
如何加?习近平表示避免强刺激和撒胡椒面。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不因困难而不为,不因风险而躲避,不因阵痛而不前,在确定经济政策框架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此次集体学习为下阶段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料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