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荔枝滞销5毛没人要果农生气踩烂 广西荔枝产量多少
这段时间,天气越来热了,随之而来的是夏令时节的水果要上市了,今年篮球比分直播:时期的雨水丰满,夏季天气也没有遇到台风及雨水的冲击,今年的夏季水果可谓是异常的丰收。
然而,每当水果丰收,随之而来的又是物产过剩,在广西,荔枝是夏季水果的主要担当,尤其是广西灵山,是中国荔枝之乡,也正是因为如此,灵山多地的荔枝价格大跌,往年这个时候的荔枝在这个时候的收购价格一般在1块二左右,今年的荔枝价格下降到8毛钱左右,更有一些品种价格在5毛钱。
另外,据广西灵山当地人透露,有一部分荔枝果农连5毛钱的价格都卖不出去,并且,一部分果农在与收购商谈不拢的情况下,一气之下当场把荔枝当垃圾处理,堪称一大奇景。
根据朋友圈刷屏视频观看,一帮果农在马路边上当场踩烂靓丽完好的荔枝。灵山的朋友圈网友吐槽道:今年荔枝贱过泥,五毛一斤无人要,当成垃圾还要费力清洁。回想城市里动辄十块八块的荔枝价格,小编是恨得牙关紧咬。
今年广西的荔枝产量全国第二,为了避免丰产大年导致荔枝价格大跌,影响栽植户受益,广西应当急需提升荔枝生鲜加工产能,发展更多的荔枝系列产品。
如果市场深加工得以解决,广西可以继续提升产量,鉴于广西可用于种植的土地多于广东,因此,广西荔枝产量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第一,完全有可能。这样就可以彻底把广西荔枝品牌打响,解决很多果农的滞销问题。
延伸阅读:
标题:日啖荔枝三百颗? 千万别,你可能会休克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时候。苏轼诗中有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在粗陋的皮相之下,包裹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果肉,甘甜可口,令人一吃就停不下来。很多人都是一袋一袋地往家买,好像真是奔着“日啖荔枝三百颗”去的。
作为消暑佳品的荔枝,虽然广受大众喜爱,但是关于荔枝的“恐怖故事”也不少。翻翻过往的新闻,几乎每年都有因吃多荔枝而导致死亡的报道。这不,最近广州一位7岁的小朋友就因为空腹吃了太多的荔枝而昏迷,被诊断为“荔枝病”。好在抢救及时,最终顺利脱险。
为此,相关专家提醒,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图一时口快而多吃,一定要注意控制量,否则“荔枝病”会给你好看。
大量进食会引发低血糖
“荔枝病”是什么病?航空总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张田解释说,所谓“荔枝病”,是指每年的六七月份,在荔枝上市的季节,很多人进食大量荔枝后,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口渴、饥饿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四肢抽搐、脉搏细而快速、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甚至休克。
说得通俗一些,“荔枝病”实际上就是低血糖。
可能有人会问:荔枝这么甜,不含糖吗?怎么吃了荔枝反而低血糖呢?这话问的没毛病,但是,此“糖”非彼“糖”。张田解释说,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而荔枝等水果里的糖分是果糖,果糖需要在人体内进行复杂的转化才能形成葡萄糖,而在其转化过程中,会刺激人体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而胰岛素同时会对血液里的葡萄糖起作用,加速葡萄糖的消耗,进而导致血糖含量降低。最终结果就是血液内葡萄糖供给不足,影响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上述“荔枝病”症状。
每日10枚不要空腹食用
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让你远离荔枝,放着美味不吃,也是暴殄天物。那么又该如何预防“荔枝病”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适可而止。
首先,吃熟透的荔枝;其次,要控制量,不要一次吃太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水果的进食量在200—350克范围,因此,成年人每次吃荔枝不要超过300克,约10枚左右,儿童进食荔枝在此基础上应减半。
最关键的是,不要空腹、久饿的时候吃荔枝。有人认为,荔枝糖分高,多吃几粒就不用再吃饭。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餐后半小时再吃,或者吃荔枝前适当吃点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如面包、小点心等。
另外,在吃荔枝的同时,可多喝盐水、凉茶或绿豆汤,或者把新鲜荔枝放入冰柜里冰镇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虚火,还具有醒脾消滞的功效。
滋味虽好并非人人皆宜
中医有“一枚荔枝三把火”的说法。航空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慧表示,按照中医学理论,荔枝属于温热性,多吃易上火,可能会口舌生疮,口臭口干,甚至流鼻血。
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和咽喉炎的人,多吃荔枝会加重“虚火”。如果人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则不适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另外,湿热体质或胃肠功能不佳者,不宜多吃。
荔枝和芒果、龙眼等水果一样,内火重的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而正常儿童也应尽量少吃;有肝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的老人家更应慎重食用。
此外,孕妇也不宜多吃荔枝。荔枝含糖分很高,吃太多容易导致血糖浓度过高,造成糖代谢紊乱。反复吃大量的荔枝会使血糖浓度持续增高,这样就容易导致胎儿巨大,并发难产、滞产、死产、产后出血及感染等。因此,孕妇吃荔枝每次以100—200克为宜。
记者李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