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编辑使用未进行实名认证的账户登陆了微博,在发布新的内容和评论时,发现页面会弹出这样的提示窗口,“根据法律要求,互联网账号需实名认证。为保障微博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完成手机号绑定”。随后编辑按照要求绑定了手机号,发布和评论功能才可恢复使用。那么,针对这次微博的实名制认证,广大微博用户和网友们怎么看?在网络言论乱象被重拳治理的同时,还有哪些问题是广大网友们特别关注的呢?
从记者浏览到的跟帖评论情况看,大多数网友都是积极支持微博实名制验证的,认为这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抵制键盘侠。比如“@话题中国”就表示,不实名不能发评论,微博会安静许多;“@听风说世界”则声称自己早就实名认证过了,身正不怕影子斜;“@大片红烧肉”也认为,早就该实名了,键盘侠躲在屏幕后面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街头采访中,市民多数也表示了支持。一位市民称,实名制了大家就不会做那些伤害他人、或者是侵犯他人利益的事情。
另一位市民也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如果说没有实名制的话,大家可以随意乱发信息,会影响其他的人,一些特殊情况,我们如果不知道真相可能会乱传。”
微博管理团队的公告同时也介绍了进展,截至目前,新浪微博已经完成了全站活跃用户的实名验证工作。而实际上,在2011年《北京市微博客管理规定》实施以后,新浪微博就按照该规定要求所有新注册用户进行实名验证,同时引导在该规定实施以前注册的老用户进行实名验证。
实名认证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
网络实名认证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公告也说明了,此举是根据相关法律要求。
此前的8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规定》要求,网站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微博管理团队公告表示,验证方式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完成手机号码验证。同时,新浪微博也将向第三方开放授权登录服务。用户在第三方使用微博登录时,微博会反馈请求账号是否已完成实名验证的信息。使用微博授权登录等同于该用户在第三方实名登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绍,“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公民隐私信息,同时使得网络言论更加真实可靠。“前台自愿说的就是,我们展现在互联网上的名字可以是昵称,昵称当然可以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只要符合国家网信办‘账号十条’的相关规定,任何名字都可以。而后台实名指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给的渠道中进行注册,这实际也分为两部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般用户用手机号码进行认证实名就可以;除了普通用户外,像互联网的比如主播、大V,他们可能就需要用身份证进行实名认证。”
在2011年微博最开始要求实名制注册的时候,网络上还充满了关于“有没有必要”、“应不应该”之类的讨论,但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社交发展日趋成熟,虚假言论乱象时有发生,在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群组先后要求实名制的大背景下,今天再次进入视野的实名制要求显然有着更为友好的舆论环境:自由不是无限的,网络虽是自由之地,也该有适当的约束。很多人也相信,微博实名认证的推进将给网络世界画一道界线,为广大网民营造更加健康友好的网络环境。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网友担忧
一直以来伴随着实名制的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网友们最为担心的。微博用户“@矜持小女孩儿”就跟帖评论表示,实名制可以,但是一定要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采访中,持谨慎态度的网友们多数也提出类似担忧。
一位网友告诉记者,“把我的一些真实信息全部交给运营商,那我就会担心,我的信息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会不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拿去,然后做别的用途。”
另一位网友也说:“实名制的话,个人信息会很容易泄露出去,信息不够安全。”
另外也有微博用户对网络言论暴力表示担忧,认为实名发微博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由于我是实名的,我发了东西,因为某种观点不被某些人接受,某些人就开始把我的家底翻个底朝天,那这种情况下,我不可能再实名了,实名给我带来的只是伤害。”
对此,根据公告的信息以及监管规则的要求,新浪微博的实名验证原则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实际上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微博管理团队此前也曾表示,后台输入的信息只是与公安系统相关信息进行比对,不留存记录,以此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
专家: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有法可依 公众不必担心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使得人们对此高度敏感。有业内人士评论认为,实名制下必须强化网络平台服务商的主体责任,包括信息的保护和审核、从业者的素养和不良信息处理等,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微博实名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朱巍表示,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为公民个人信息构建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框架,大家不必过度担忧。
朱巍称:“我们国家《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在法律层面上是有法可依的。现在,隐私在立法层面上,包括在适用层面上,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像通讯工具、社区,都属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些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有的责任,包括安全评估、紧急预案、出现风险的预警机制等,在《网络安全法》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他们如果达不到这个规定,就没有运营的资质,所以如果他们取得相关资质,那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这块,公众大可不必特别担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