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有附近的老乡送孩子过来,后来送来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美国家庭的孩子,这让已经50多岁的杨水英十分疲劳,“最多的时候一天带7个孩子,到晚上腰都直不起来。”
省吃俭用攒钱 为兑现儿时诺言
到美国几年后,杨水英家里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不需要她那么辛苦地赚钱,但杨水英却坚持做保姆。也因为这样,在美国前十多年时间里,她几乎就在家附近方圆1公里的地方活动,没去过公园,没下过馆子。“出门不是为了买菜,就是带孩子出去透透气。”
杨水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夫妻俩一个月的花费都在300美元以内,很少买新衣服,杨水英把剩余的钱都攒了起来。“当时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一张张零钱整合起来,变成一百美元后,再锁进抽屉。”
家人都只当杨水英攒钱是因为早年节俭的习惯,事实上,杨水英一直有个盘算:等回到家乡时,就把这笔钱捐给政府,用于建设家乡。杨水英说,她四五岁时,父亲总对她念着,哪天家里有钱了,就将钱捐给国家,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当时小小的她便向父亲许下诺言:“我长大有了钱,就给家乡修路!”
带着辛苦钱千里回乡 捐赠家乡建设
1996年,杨水英回到家乡。那时的猴屿村很穷,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市侨联猴屿分会副主席郑心航说,当时村里的主干村道只有216米,一条泥土路长期使用,路面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但就连修这么短的一条路,村里的经费都严重不足”。
看到家乡的路依旧是自己离开时的狼狈模样,杨水英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主动找到村委会,表达了捐资修路的意愿,并将在美国当保姆攒下的15万元全部拿了出来。
“我们也知道她在外面赚钱不容易,她千里迢迢把这么多血汗钱从美国带回来,我们都很感动。”郑心航说,有了这笔捐款,村里第一条水泥路很快便通了。
之后,杨水英每年都会回到家乡,到村委会询问是否有困难。到后来,她开始自己查看村里缺失的设施,并发动家人、华侨一起捐赠帮忙。见村文化宫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她率先捐款10万元,还发动家人捐了30万元,并说服数百位华侨解囊相助。如今的文化宫设施完善齐全,成了村里的孩子们周末最喜欢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杨水英还为猴屿乡防洪堤、猴屿乡公园、乡卫生院、娘家亭江敬老院等项目捐了许多款项,并带动其他乡亲改造村间道路。“初步统计,这些年她共捐善款200多万元。”郑心航说。
子孙全力支持 接力老人善行
“这些年老了,已经做不动保姆了。”杨水英说,不过对于她的做法,家人还是支持的。“一开始我丈夫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把辛苦挣的钱都捐了,但当我带他回老家,看到新修的马路、家乡新的样子,他便完全支持我了。”令杨水英格外欣慰的是,如今她的儿孙也和她一样,常常为家乡建设捐款,“他们总叫我不要太节俭,说现在有他们一起努力了。”
杨水英说,只要她还有力气,口袋里还有一分钱,这件事她便会一直坚持下去。“很多人问我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会啊,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花在家乡建设上能享受到的人更多,这是更大的福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力箭一号“一箭七星”成功发射 再次承揽国2025-08-2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