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6日)下午,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召开2011年财政决算报告专题询问联组会。
西部网讯 今天(9月26日) 下午,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召开2011年财政决算报告专题询问联组会,委员们就群众所关心的多个问题进行了询问,问题涉及低保资金的使用、土地资金的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医改资金的使用以及“三公”支出公开工作的进展等,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9个政府组成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做出了相关解答。
财政对民生的资金投入有多少?
谭策吾委员询问:2011年全省财政支出已达到293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请问2011年财政对民生的资金投入有多少?这些资金重点投向哪些方面,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下一步省财政厅在加强资金管理上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省财政厅厅长张社年回答:2011年,全省财政总支出2931亿万,比上年增长32%,其中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2346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80.1%;省本级当年新增财力125亿元,其中100亿元用于民生方面,也占80%以上。
去年的民生资金主要用在教育、以来、社保、保障房建设、农林水建设,陕南陕北移民搬迁、文化、体育等方面。
教育方面投入513亿多,在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统一并提高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范围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小学校取暖、食堂等设施工程建设等问题,实施了中小学扩大“蛋奶工程”实施面。帮助化解高校债务50多亿元。
提前一年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也提高到60%,特别是医疗,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
全年我省开工建了48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率达到107%,住房全国第一。农村水建设方面,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支持渭河政治引汉济渭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实。
文化方面的效果突出,特别是文化企业的改革,文化投入大大增强,文化产业从效果来看,占全省GDP的比例由1%提高到3.1%。
民生工程投入2346亿元,总体效果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配套压力大,项目实施进度不平衡,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有待加强。
随着省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们在预算的管理,预算的下达,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等方面,从机制方面制订了不少办法,对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目前还存 在以下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
1、年初预算编制到位比率较低,预算执行慢,资金项目下达不充分。
2、没有提前做项目计划,或者是项目计划做不到位。不是用项目申请资金,而是用资金来等项目。
3、专项资金固化,统筹使用的难度很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想下一步预算还是要做一些适当的改革。一是要提前编预算。二是推进项目库建设。三是建立专项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制。预算下达给谁,谁就是责任主体,要把责任落实到项目单位。四是将项目预算执行的考核绩效与预算编制结合起来,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和省委省政府每年的考核挂钩。来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有多少?
张克中委员询问:2011年,省财政安排发改委的切块资金有多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有多少?其中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有多少?这些资金重点安排到哪些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如何?
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回答:
去年,省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是30亿,占到全省财政支出的1%,专项资金是12.36亿,加在一起是42.36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支出的1.4%,就这些资金来说和实际需要相比,缺口很大。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去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
去年我们争取到118.04亿元,2012年截至到现在,是144.98亿元,发挥了较大作用,也有效的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由发改委管理的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和结构调整专项2.41亿元,环保产业专项8000万元,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1.6亿元。
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重点支持四各方面,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基础工业设施、生态建设等,应安排10亿元。二是妇幼医院、大学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等,共安排7亿元。三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像引汉济渭、咸阳机场、西安地铁、应急系统建设以及地震、气象、测绘等设施的建设,共安排7亿元;四是政法系统,也包括武警、消防等设施建设,安排6亿元。
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情况如何?
张延寿委员询问:近年来,中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实施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加大,请问2011年中省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情况如何?你们是如何安排这些资金的?这些资金投入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起多了什么样的作用?我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多少?
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回答:
2011年,我厅组织或参与下达的中省投资35亿元,其中我厅系统直接使用的资金,也就是我厅2011年部门决算资金2.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78%和8.71%。中省投资按类别分,财政专项14.68亿元,基本建设8.78亿元,政策性补贴11.54亿元;按来源分,中央投入22.2亿元,省级投入12.8亿元。在中央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我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10.4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8亿元,增长了22.72%。
为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我厅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围绕重大项目调整投资结构、整合捆绑资金,努力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2011年度,我厅突出宏观上重体制机制,微观上推选进模式,发展上抓园区建设,谋划提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果品贮藏百库工程、农村能源服务模式、质量安全监督等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承载预算,落实资金,使预算编制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增强了预算的执行性。
我厅按照“存量调结构,增量保重点”的原则,在落实好普惠性政策的同时,将分散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项目,将使用效益不强的资金调整到真正能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关键环节,对2011年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整合,在5个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大项目,有力地发挥了资金规模效应。
一是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三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四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设备水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五是拓宽投资领域,培育新的生产经营主体。
2011年度,我厅预算执行进度6月底达到70%、10月底达到90%,是近年来农业专项资金下达最快、最早、早多的一年。
教育的投入有多少?
曾敏利委员询问:2011年是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的第一年,全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有多少?这些资金主要解决了教育领域哪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很大的一块,支出这么大的资金,支出结构情况如何?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回答:
根据2011年的教育经费统计,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795.45亿,比上年增长32.51%,增幅居全国第5位。在总收入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到529.46亿,比上年增长40.1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9.62个百分点,达到了法定增长要求,也达到了中央财政去年对陕西省的目标。
这几年教育钱多,省教育厅在财政厅的强力支持下,基本上把保学校基本运转和促教育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推进财政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财政基本保障体系,有效提高教育运转水平。
1、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学前教育启动并实现了按照每名幼儿700元的标准,免除全省幼儿园(含民办)大班、学前班保教费,按照每名幼儿750元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一年在园幼儿补助生活费;按照每个幼儿每年200元、1000元、1500元的标准,补助幼儿园、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康复求援中心的公用经费。
2、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城乡小学、初中、特殊教育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500元、700元和800元,较2010年均增加200元;3、建立高校生均拨款综合定额体系,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拨款杳无音信分别达到9000元、7000元。4、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全省共有6.73万名学前一年幼儿,48万名中小学寄宿生,28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得到生活补助,资助面分别达到20%、55%和30%。全省有145.2万名中小学生享受蛋奶工程,有25.5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高校和中职学校学生受助人数分别达到25.87万人次和77.54万人次,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一次性补助受益学生达到145.36万人。
二是着力解决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按照力争三年内每个县城至少有两所、每个乡镇有一所办公标准化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全省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目标,2011年共支持完成441所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省累计开工面积1100万平方米,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很重要的就是高校的统筹划债,划掉的债务可能达到80%。
三是支持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去年资金达到8.3亿元。
关于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支出结构情况。用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18.83亿,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是290亿,用于高中阶段教育77.74亿,用于民族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基本保障性支出是68.3亿。
民政事业的投入情况如何?
周铁焕委员询问:2011年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情况如何?这些资金是如何安排的?其中在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
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回答:
2011年,随着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政策的推进,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都有新的提高。
1、保障人数和标准:城乡低保37.9万户、84.4万人,月人均补助由2010年的218元提高到235元,增长了5.5%;农村低保88.4万户、221.2万人,月人均补助由2010年的85云提高到90元,增长了5.8%。
2、资金支出:中省共下拨城乡低保资金49.56亿元,增长30%,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0.66亿元(中央16.56亿,省级4.1亿),增长32%,农村低保资金28.9亿元(中央24.4亿,省级4.5亿),增长29%。
3、资金使用和管理:一是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城乡低保资金按照“民政部门确定对象和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代发到个人”的办法,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兑付到低保对象的“一卡通”账户上,从机制上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坚持采取“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并将救助对象、救助金额、救助时段在县、乡、村三级公开栏张榜公布7天,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三级联网,动态监管。为了有效落实城乡低保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我们开发了“陕西省社会救助信息动态监控系统”软件,基本实现了城乡低保数据省、市、县三级联网,数据共享。
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实难,城乡低保对象是根据家庭年人均收入情况确定的。目前,我省没有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构,对家庭的经济状况信息主要依靠民政部门的人户调查、邻里调查、信函索证等形式进行,对申请救助的家庭财产真是情况难以把握,特别对个人的房贷、车贷、银行存款等难以掌握,还存在错保漏保现象。
二是特殊群体纳入低保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地方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将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参战人员、涉核任允、农村留守儿童等人员纳入低保。
三是个别基层工作人员也存在着管理不严的问题违规违纪,优亲厚友,“人情保”、“关系保”还时有发生。
土地资金是如何管理、使用的?
唐明委员询问:2011年,我省土地出让收入有多少?这些资金是如何管理、使用的?陕南移民搬迁总的投入有多少?2011年投入资金的完成情况如何?目前,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回答:
2011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为242.98亿元,其中:招拍挂和协议出让收入为217.42亿元,占总收入的89.48%;补缴的土地价款8.55亿元,占总收入的3.52%;划拨土地收入3.78亿元,占总收入的1.56%;其他土地出让收入13.23亿元,占总收入的5.44%。
土地出让收入的多少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城镇化水平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密切相关。我省主要集中在西安、榆林两市。2011年,西安、榆林的土地出让收入为218.12亿元,占全省土地出让收入89.77%;其余9个市(区)的土地出让收入仅占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的10.23%。
2011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为216.46亿元。其中用于成本性支出的分别是: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81.54亿元、土地前期开发68.78亿元、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1.22亿元、城市建设支出28.8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支出等支出为31.31亿元。安排以上支出之后的土地出让收入净结余为土地出让纯收益,扣除以上成本性支出211.67亿元以后,2011年土地出让纯收益为31.31亿元,仅占土地出让总收入的12.8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规定,我省自2007年1月1日起将土地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收入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征收。
从2009年1月1日起,我省调整了土地出让收入征缴方式,将原来的由省市县共享土地出让收入政策调整为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留市县,省级不再参与分成。
根据安置建设总体规划安排,到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共需投资1109.4亿元,其中:移民建房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 217.6亿元;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 94.8亿元;土地整治投资24.8亿元。主要通过财政补助,整合项目资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争取国家在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等政策方面的资金支持。
根据统计,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资金投入84.64亿元,主要为各级财政投资和群众自筹;累计完成投资 108.45亿元,其中:房屋建筑安装支出43.32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成25.78亿元;施工企业垫付资金6.02亿元;兑付移民对象建房补助资金16.30亿元;项目前期费用及其他支出17.03亿元。
超支出的23.81亿元,主要为垫付的资金工程款、政府拆借垫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款项和启动期周转资金借款。
目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移民专项资金专户不专、分户存储、多户管理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移民对象自筹资金未纳入核算范围,为资金挪用、挤占提高了可能,也不利于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不够。一方面部分县(区)因财政资金紧张,应配套的建房补助资金未足额筹集到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落实不到位。三是资金整合力度不大。省级应整合各专项资金18.9亿元,实际整合资金18.1883亿元,资金缺口0.7117亿元,同时,先期下达的省级整合资金10.6883亿元未足额用于陕南移民搬迁。
四是成本有所增加,主要是土地及配套设施上面。陕南三市部分县(区)由于立地条件限制、材料价格、运输和劳动力成本等影响,致使移民搬迁建房成本增加。
保障性住房的投入有多少?
印建安委员询问:2011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请问,2011年我省保障性住房总的投入有多少?这些资金是如何筹集的?保障性住房是一项民心工程,你们认为我省现阶段搞多大规模比较合适?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你们有什么具体措施?
省住建厅副厅长张阳回答:
2011年我省年度计划投资50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73亿元。截止2011年12月25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51.25万套;全年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6.65亿元,奖励资金18.68亿元,共计划65.3269亿元;省级财政配套43.9342亿元;11个城市均提前1个月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我们现阶段搞多大规模合适,我们也谈到陕西2011年的任务总量在全国在第三位,今年我们的任务总量在全国是第二位。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社会也有些疑问,到底需要多大规模?
去年9月,我们开始组织对全省保障房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在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人员通过发布公告、政府广泛宣传把申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国务院提出“十二五”末住房保障面要达到20%,为确保实现目标,我们要求各市县考虑15%的误差,按23%的保障面确定"十二五"保障家庭总户数,在调查情况的基础上,划定低收入线和中低收入线,然后对调查数据逐户筛选审核,最终确定169.78万户纳入“十二五”规划,其中,廉租房保障31.74万户,经济适用房保障58.14万户,公租房保障44.37万户,限价房保障对象35.52万户。我省“十二五”期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将达到210万套。
医改投入了多少资金?
叶广芩委员询问:2011年财政对全省医改投入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是如何安排的?目前,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省卫生厅厅长刘少明回答:
2011年,中省通过卫生部门安排的医改资金共计83.84亿元,其中,中央59.94亿元,省级23.9亿元,比上年半增加投入23.12亿元,增长38.1%。
我省医改资金着重用在5个方面。
一是新合疗制度建设46.96亿元,主要用于提高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面;
二是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3.3亿元,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的补偿;
三是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6.11亿元,用于健全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精神卫生防治、县级卫生监督、农村院前急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八个方面;
四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4.32亿元,用于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孕产妇免费分娩、农村妇女补服叶酸、“两癌”检查、农村改厕、以及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3.15亿元,用于解决以药补医、回归公益性质等。这83.84亿就用到这五个大的方面。
在医改方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新农合方面,尽管投入的力度很大,但是监管薄弱,确实需要加强。全省104个县区落实新农合管理编制1038人,实现在岗1834人,10个设区3个成立了市级合疗办,编制3人,全省平均1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需管理约2.55万参合农民,管理经办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监管风险。人员不够,工作经费不足,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到担忧。
下一步的建议:一是实施管理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二是开展县级新农合经办中心业务办公用房建设。三是落实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争取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新农合这个事情是长久之计,不是今年干了明年就不干了。
“三公”支出公开工作的进展如何?
张启钧委员询问:近年来,因公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三公”支出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请问,2011年我省“三公”支出公开工作的进展如何?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公”支出管理?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范儒回答:
2011年我省公开了2010年省本级“三公”支出总体情况,这也是继北京市之后,我省是公开“三公”支出的第二个省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国务院领导的肯定。今年我们扩大到43个部门,相关部门在今年的7月份公开了2011年本部门的“三公”情况,在本次常委会批准省本级决算之后,我们将公开2011年省本级“三公”支出总体情况,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会同各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一是强化,二是完善,三是加强,四是公开,五是改革。
一强化,就是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也就是预算一经确定,执行中不再追加,同时要将“三公”支出预算决算在报表中单独编列。二完善,就是完善相关的办法和制度,比如说完善因公出国的双控制度,完善规范公务接待的标准和办法。三加强,就是各部门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加强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的管理,这方面省级有关部门也有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总结推广。四公开,就是加强公开的步伐,扩大公开的范围,通过公开来促进我们各部门加强管理,节约和控制“三公”支出。五改革,就是要大胆探索,积极试点,加快公车货币化改革的步伐,通过改革压缩和节俭经费。
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屡查屡犯,根源何在?
刘斌委员询问:从每年在省人大常委会上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来看,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存在屡查屡犯现在。这种现象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屡查屡犯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如何杜绝屡查屡犯现象发生?二、了解审计结果整个落实的监督情况,审计厅是否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人员和条件保障,如何健全我省审计结果整个落实监督机制?三、我省建立审计问责机制情况,在每年的审计决策中是否对直接责任人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追究责任,处罚人员情况?
省审计厅厅长屈方方回答: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总体上上是财力与事权不够匹配,在需要办的很事情面前,资金供给不足。部门预算安排基本支预算还不够充分;基层财政特别是县、乡一级财政财力不足,支出压力较大。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及政府间的收入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转移支付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这些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性,成为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的重要要原因。比如超预算支出的问题,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预算和专项资金不能及时下达拨付的问题,挖挤上级财政收入的问题等。
第二,一些改革正在推进,但还未完全落实到位。比如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还未建立。从而出现国有资本收益等等财政收入不能及时缴库、“收支两条线”制度不严格执行、社保资金计划管理不规范、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的问题等。在现行财政体制,特别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以前,财力主要集中在中省一级,加之不够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有的专项资金和补贴到年底才下达;一些项目前期准备不足,项目库管理不够完备,在按项目进度拨款原则下,有时反复存在专项资金预算不能及时下达,支出完成比例低、进度不均衡,预算调整多等问题。
第三,制度滞后,脱离实际。比如招待费,其开支标准为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即使各单位业务性质和工作特点不同),这是财政部1998年规定的;单位库存现金和可使用现金支付额度,是在1988年定的5000元和1000元(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标准是2007年定的;1999年确定的机关办公用房人均面积等标准也考虑目前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等等。类似这些标准的没有随着时间和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业务量加大和物价指数的变动而作相应地调整,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执行起来有难度。所以经常或反复出现招待费、差旅费等一些支出项目超标准,建筑超面积,库存现金超额度、大额使用现金等问题。
第四,管理上漏洞较多。在改变会计集中统一核算后,各单位和部门原已撤销的财务部门和专职财会人员,有的没有恢复、有的缺乏专业技能和任职资格。在“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工程”推进过程中,有的基层单位还是传统手工核算,相互不能对接,给管理和监督造成困难。这也是造成屡查屡犯的原因。
第五,有的单位法制淡薄。他们以不装个人腰包为底线,缺乏最起码的财经法纪观念和预算意识,粗放管理。加之前对一些问题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处理依据,而且很难触及个人,处罚力度有待加强。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如工程超概预算、不按规定招投标、多报工程造价,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的问题,乱发资金补贴,不按规定缴纳税费的问题等。
第六,不同年份反映的是不同单位的问题。由于审计机关的人力和技术手段所限,省审计厅每年通过正常审计和组织部门单位开展审计自查和抽查的方式,对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和预算执行、对各市区财政收支的审计只能覆盖25%左右,政府投资项目也只能在重点项目中安排部分项目开展审计。对一个具体部门单位来说,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接受一次审计检查,“报告”中许多连续多年反映的同样问题,实现是发生在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对某一个具体的单位来说不一定是屡查屡犯。
对这一问题,我们审计机关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目前省审计厅以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三个审计应用系统为主体,加快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的日常化、经常性审计。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通过整改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和通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目前,我厅代拟的《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已经上报省政府,将于近期印发,该办法明确规定的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要求、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第三,推进健全各单位的内审自查自纠制度。从2009年开始,我厅每年安排部分部门和单位进行内部审计自查,并进行重点审计抽查。四年来自查自纠的单位已有100多个。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制度,并促进各个单位建全内部审计约束机制,自觉纠正存在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