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城厢区委组织部在常太镇马院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拉开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协同发展的大幕。10对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10个区直部门与村居精准帮扶签约,通过组织联建、人才共育、项目共推的立体化举措,探索出一条“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天起,我也是常太镇内东坪村的一分子了。”霞林街道霞林社区党委书记林新获在交换互挂副书记任命文件后说道。作为帮扶常太镇内东坪村的“强村”代表,他深知这份任命背后的责任。这不是简单的“挂名”,而是要把霞林社区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的“实战经验”带到内东坪村。他介绍道:“我们今天也签订了幸福家园停车场项目的承包和改造合同,这个项目不仅能解决停车难题,更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更让他期待的是,双方已联合注册成立莆田市和美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接下来将整合两村的生态资源,开发红色研学、农事体验线路,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这种“双向奔赴”的组织联结,正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创新。城厢区突破传统帮扶“单向输出”的局限,创新推行“双向挂职”机制,即10对结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互相挂任对方党组织副书记,既让“强村”书记深度参与“弱村”决策,把成熟的管理经验、产业思路“带下去”,也让“弱村”书记到“强村”跟学,把先进理念“学上来”。
城厢区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刘静霄表示:“这次活动是区委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我们结合了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选派骨干互挂任职,强化组织纽带,以精准匹配帮扶项目,区直部门直接领办项目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支持。同时,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为乡村注入源头活水。”她说,这不是形式上的挂职,而是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党日活动、共商发展议题等方式,确保“组织纽带”真正转化为发展合力。
如果说组织联建是搭起了“骨架”,那么人才培育就是注入“血脉”。活动现场,10名“强村”党组织书记也向10名“弱村”后备力量代表颁发跟岗锻炼聘书。通过让“弱村”最有潜力的后备力量在“强村”跟着学、放手干,真正让“弱村”后备力量成长为“带得动、留得住”的骨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当天,该区10个区直部门与结对村签订了帮扶协议。比如,区委统战部帮扶常太镇利车村,领办“同心赋能构建线上线下展销帮扶”项目;区发改局帮扶华亭镇后枫村,领办怀念堂项目;区农业农村局帮扶常太镇霞山村,领办山林田综合开发项目等。这些涵盖产业创新、民生改善、治理提升的项目,正形成“部门资源下沉——村(社区)产业升级——群众增收受益”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不是“帮扶”,而是“共富”。当“强村”的经验变成“弱村”的能力,当“弱村”的资源变成“强村”的增量,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城厢区以“党建”为笔,绘就的乡村振兴实践画卷,正让“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新愿景徐徐展开。陈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津巴布韦青年在武夷山访茶2025-07-0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