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官兵向施恭林(左)赠送锦旗
四月的平潭,春寒还未散去。古色古香的诊疗室内,艾香飘散,烟雾缭绕。一位老中医在各病床间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病人身上插着的一排排银针随即冒起股股青烟,抬手瞬间,他已将一段段燃烧着的细小艾炷分别嵌入每根针脊,手法精准、轻巧无声,躺着的病人甚至仍在打鼾,浑然不觉……
他叫施恭林,是平潭齐康国医堂医生,从事中医针灸工作20年来,始终恪守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训诫,在精心治疗患者的同时,广施善行,这些年收到50多面锦旗,病人康复后寄来的感谢信与照片摞起来能有半人高。
大誉远传
妙手医生还是拥军模范
4月的一个周末,驻平潭某部海军官兵小陆提着一大篮水果来到齐康国医堂,再次感谢施恭林医生的无私帮助。原来,战士小陆因长期执枪站岗形成“网球肘”,胳膊痛得抬不起来,经过施恭林用针药综合治疗几个月,小陆已经能够随意拉单杠。长时间的精心治疗,齐康国医堂却坚决不收小陆任何费用。
“战士们牺牲青春保家卫国,我们医者也有悬壶济世的信念,这样说起来,两种群体的本职是相近的,这医疗费不能收!”面对小陆的多次致谢,施恭林只是挥了挥手毫不在意。
驻守平潭官兵们的口耳相传,让前来齐康国医堂问诊的战士越来越多。但不论大小病症,也不论官兵如何坚持,施恭林总是对军人分文不取。很多战士心怀感激,常常像小陆一样利用周末时间去看望施恭林。
记者粗略数了数,光是挂上墙的部队锦旗就有7面之多。一些老病号还概括出施恭林的两大特征:一是脸上永远面带笑容,从来不会急躁;二是嘴边总是说“马上来”,从不讲“等一下”。“有这样的好医生是我们的幸运。”一位病人忍不住感慨。
大爱无声
慈心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5月,一幅“医术精湛、妙手神针”的锦旗被送到平潭县齐康国医堂,锦旗赠予人为流水镇某村民李新(化名)。2013年,年仅15岁的李新意外招致车祸陷入重度昏迷,几经辗转各大医院均无好转。
在朋友的建议下,李新家属前往齐康国医堂采取针灸治疗。经过施恭林的精心护理,李新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恢复了意识。如今小伙子已经可以下地走路,手指能够使用手机上网。而从最初的治疗到现在的基本康复医疗费,施恭林和齐康国医堂分文未取。
“病人家庭也不富裕,医者当有恻隐之心,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说起传统文化,施恭林便打开了话匣子,“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流传了几千年,是古圣贤人在治病救人事业中发展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你看,生姜、陈皮、胡凸子叶按一定比例熬成汤汁,就对治疗反复咳嗽特别有效,而且这种汤成本低、药效温和,家家户户都用得起,这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独到之处。”施恭林还一口气说出多种治疗海岛居民常见病的中药方:如栗树结泡水喝,有助于胃肠炎恢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还能利尿缓泻……
大医精诚
妙手银针祛除病痛
翻看齐康国医堂就诊记录,针灸成功治愈了多起诸如甲亢、痛风等疑难病症,且均有病人及其家属赠送的感谢信和锦旗为证。
中医针灸是个慢功夫,有时上午扎上针,直到中午、下午才能完成。期间,施恭林要重复进行刺穴、拔针、电振、艾灸等多项操作,为保证各时段的有序衔接,午饭都很难吃得完整。为了服务更多的病人,施恭林常年“拨快”自己的生物钟。他每天早上8点就准时来到针灸室,温润针具,熏烫艾条,检查磁珠、火罐等器皿。每逢阴雨天或严寒季节,他在上班途中反复搓热双手、活动手指,以便见到病人就能运针。
与一般门诊“专家坐中间、病人挨个看”的场景不同,针灸是“医生围着病人转”。病人多时,施恭林敏捷地“游走”于各病床。夏天闷热,针灸室内不能开空调,烟雾弥漫不散,助手们被熏得涕泪直流,就出去吹吹风再回来,可施恭林却陪着病人一守就是大半天。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施恭林以身体力行实践着“传承、更新、精实、至善、包容、感恩、奉献”14字座右铭,立志要穷一生精力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记者 翁恺悦 通讯员 苏治宏 陈海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金大桥(厦门段)刘五店航道桥东主塔钢套2025-01-0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