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杨师傅仍坚守父亲留下的制秤手艺,力求精确——
N厝边记者 林继学田米 文\图
◀这是杨师傅最满意的秤,也是店里最小的,用来秤黄金
▼秤上的刻度,很多年轻人都认不得了
定准斤两刻度的位置,才能保证精确
店里墙头上挂满杆秤,只是生意大不如前了
清晨,杨安福拿起抹布,轻轻擦了擦店铺里的杆秤。现在流行电子秤,买杆秤的人少了,对此,他的眼神总会流露出不舍。只是不舍过后,他依然推推老花镜,继续拿起工具,在未完工的秤杆上捶捶打打。
49岁的杨师傅,从小在南安洪濑隘门老街制秤,至今快40年了。这是父亲留下的老行当,他要一直坚守下去,连同着他“人生如秤,不实在就会废掉”的信念。
杨师傅的制秤店字号是“公益”。昏暗的店铺,酒红的木门有点旧,墙头两侧挂满了杆秤,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地上,大大小小的秤头散乱地堆放在古老的工具旁。时间久了,有的长出斑斑锈迹。
杨师傅坐在板凳上,埋着头,手中的铁锤砸在铜套上,“乒乓”作响。随后,他把秤杆定在砝码定位架上,再把砝码吊在秤钩上,习惯性地推推老花镜,眼睛紧盯秤头前后调整,定下斤两位置,这才舒展眉头。之后,他轻旋刺钻,钉上秤花,完成一道制秤工序。
在杆秤流行的年代,精确的度量是对制秤人最基本的要求。杨师傅说,他一般选择质地坚硬的赤楠木作为主材,放上三五年甚至十来年自然晾干,这样做成的秤杆才不会变形。然后,根据木材的实际重量制成秤杆,保证精确。随后,还要在秤杆的头尾套铜套,以方便挂秤钩,并保护秤杆。最后才是砝码定位和钉秤花。每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精确,并非易事。
繁杂的工序,杨师傅一做就快40年,店里最大的秤,有1.3米,“能秤300多斤,再肥的猪也能秤起来。这一般是商贩们用的”。
而他最满意的,是店里最小的秤,只有20.5厘米长,直径最宽处也只有2毫米。这是秤黄金用的。
制秤做人要实在,这是杨师傅信奉的准则。“欢欢热闹度篮球比分直播:,斤斤计较为公益。”每年篮球比分直播:,他的店门上都贴着这样的春联。以前有些商贩会要求他做点手脚,但他不干,他说,做秤要凭良心,“人生不实在,一生就会废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 中国星座点2025-05-1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