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专家”能漂洋过海代表国家去援外,在普通人看来已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然而,邵武市沿山镇食用菌农技员陈克华,不仅两次援外,还享誉异国,让人不得不叹服。
结束了为期两年零一个月的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后,今年10月1日,陈克华再次荣归故里。然而回来这二十几天,他一刻也没闲着。先是去福州处理援斐济的后续事宜,后又被邵武市扶贫办“抓”去给全市乡镇菇农作竹荪种植培训。10月24日,他还到建阳食用菌站交流学习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以期掌握闽北其他县市的食用菌产业的基础数据,方便省农科院开展调研。
实际上,在前往斐济之前,陈克华已经作为食用菌高级农技专家于2012年3月被派遣至厄立特里亚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开展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在异国他乡艰苦的条件下,他因地制宜,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无中生有”,在遥远的非洲打造出被当地人称为“明星产业”的菌草产业,同时还被当地电视台拍成纪录片播出,作为“科技明星”享誉异国。
2014年8月,陈克华又一次被派遣至斐济开展援外项目。这一次,他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名称叫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组,加上陈克华共5人,陈克华的任务是负责在露天和林下栽培食用菌,在项目组起着关键性作用。
斐济是一个岛国,消费的菌类100%依靠进口,菌类市场价格十分昂贵,陈克华他们团队的目标就是打造特色海岛农业,让斐济成为南太平洋的示范中心。然而,以往来自韩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在此地人工栽培食用菌时,均以失败告终,这对陈克华他们来说同样是困难重重。
第一次种植失败,第二次失败……数次的方案调整后,他们想出覆土种植,同时在报废的集装箱和芒果园种植菌草。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摸索,他们成功探索出包括灵芝、紫孢平菇、草菇等8种菌草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种植方法,还在当地推广种植技术,共培训人员669人,并扶持50多户当地农户种植菌草。斐济当地多家报纸和电视台大量报道他们团队成功栽培出菌草的事迹,斐济总统盛赞他们“技术非常棒”。
在斐济的两年多时间里,陈克华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也度过了一段“有滋有味”的异国生活。他曾沿着海岸线连续开9个小时的车把斐济兜了一圈,也曾与当地人一起欢度新年,他至今也忘不了一种叫“卡瓦”的食物……
陈克华个头中等,然而在斐济,块头大的当地人都对他颇为敬重,那是源于他一次“狐假虎威”的经历。自从有一晚在基地遭遇小偷后,他每天早晨都在门口练太极拳,“装模作样”,当地人看到他练“Chinese Kong Fu”,便向他学习扎马步,当看到陈克华能及时单手接住那些马步扎不稳的人时,大家都以为陈克华中国功夫了得。
很多人寻思,一个两次被派遣至国外开展技术援助的乡镇农技员是怎样“炼”成的?陈克华认为这离不开自己“城乡结合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出生于1965年的陈克华,从小就跟着父母在自家田里种菇。1990年,他考上福建农学院的园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沿山镇食用菌站,在那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在沿山,他大力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在当地发展起竹荪、草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业,并到闽北各县市开展食用菌种植培训,同时还负责了多项食用菌种植技术项目并获得省级科技奖。他的身份既是技术员也是农民,农民种菇一有问题找他,他就下田指导,碰到不懂的就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在往返农民地里和省里专家之间,他“练就”了一身“实战”技术。
两次援外,对陈克华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他坦言,在聚集国家智慧的平台上,自己学到了很多,技术也提升了不少。他说:“回乡后,我会继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家乡农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金大桥(厦门段)刘五店航道桥东主塔钢套2025-01-0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