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平整的稻田上,一架无人机盘旋上空、喷洒农药,田埂上站着一位身材清瘦精干、戴着宽边眼镜的年轻人,操控着无人机工作。这充满现代农业气息的一幕,昨日上午在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上演,操控无人机的年轻人叫李晓文,他和妻子梁永英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夫妻种粮大户。
梁永英、李晓文2006年分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在上海、福州等地打拼过程中,他们看到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生态现代农业越来越重视,这对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夫妻决定返乡创业。
2013年梁永英、李晓文回到老家军联村办起了家庭农场。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关技术,他们从养鸡养鸭到蔬菜种植均告失败。经过仔细分析,他们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水稻种植业作为家庭农场的主业。梁永英的爷爷和公公都是农技员,这样的“家庭背景”派上了用场。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流转承包了军联、永联、陈和3个行政村的部分田地,面积从最初的40亩到如今的869亩。为了做好规模粮食种植,他们虚心向县、镇农业专家请教,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经常看农技书,上网查资料,在学习摸索中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鉴于机械化对于规模种植的重要作用,他们于2014年陆续购进插秧机、催芽机、烘干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建了温室育秧棚,还花了8万多元购买了无人机,总投资200多万元。去年他们终于稳住了阵脚,在农场承包的田地里产出了近1000吨粮食,实现产值260万元,纯收入20万元,还就近解决60多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5名贫困人员。
今年,他们在生态种植、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启动为期5年的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试验,引进台湾的优质越光稻种、开发越光稻大米,建立烘干自动化和大米加工一体化设备,开设网络超市等。上杭县农业局党组成员林国荣对梁永英、李晓文赞赏有加:“现代农业需要像他们这样有头脑、有知识的年轻人来干。”市粮食局副局长范启有评价说:“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希望涌现更多的种粮大户,更好地保障我市的粮食安全。”
今年“五一”,梁永英获得了“市劳模”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全国基层农业推广贡献奖”候选人。展望未来,梁永英信心满满:“相信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我们农场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祖辈父辈都老了,农村种粮、农业发展的重任理应由我们年轻一辈担起来。”
短评
“双创”正当其时
□范波 李新元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国家提出并强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这既是一项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就业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项转变思路、转变观念的重要变革,尤其对于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双创”正当其时。
李晓文、梁永英大学生夫妇回乡创业三年多取得的成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回到最基层的农村,从事最基本的粮食种植,以新的视角、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代之以机械化、集约化、市场化运作,植入生态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的理念,创新种粮模式,很好地回答了“明天谁来种田”这么一个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国家倡导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双创”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机。就我市而言,商事制度改革大步推进,简化了各类主体进入市场的环节,大大降低了大众创业的门槛。对有志于在农村、到企业、进生产一线的人才,我市各级各部门都相应地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以李晓文、梁永英夫妇回乡种粮为例,可享受土地流转、搭建育苗大棚、购置农机具、育种育秧、绿色高产实验、增产模式攻关、粮食收购订单直补等多项惠农补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肯定,被推举为劳模、参评全国先进,让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报道梁永英夫妇返乡种粮创业的事迹,正可激励有志者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创业创新、大展身手,谱写华丽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 范波 见习记者 李新元 通讯员 池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宁德核电5号机组核反应堆厂房模块二顺利吊2024-12-2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