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应该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10月30日,市政协委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在于人、在于有灵性,因为古村落不单单是建筑遗存,还包括文化传承。”
文化是古村的重要标志
在连城宣和培田,一栋栋崭新的别墅矗立在村北,与村中古老的建筑群相映成趣;村中的鹅卵石小径,柳树环抱中的荷塘,怡然自得的村民……古朴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在这里相得益彰。
走进闽西的一些古村落,踩着悠长的鹅卵石小道徜徉于黑瓦青砖间,或是瞻仰楼台亭榭、细品风俗人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在这里酿造出来的文化气场。
钟德彪委员告诉记者,我们所说的古村落,是按照“开发历史久远、村落自成体系、文化传承深厚”这三个条件来界定的,“而文化传承则是其中的重要标志。”
“一个村落,如果没有文化、没有传说、没有故事也没有情怀的话,那不过就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已,始终无法激起人们对村落的向往和眷恋。”钟德彪坦言,一个村落的文化是温暖、持久、理性和潜移默化的。这些文化就附着在村落的山水田园、民居古建、亭台楼阁、路桥庙宇之间;附着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言行举止、思维习惯、理想追求、人生态度上面;附着在传承久远的祖训家规、村规民约、历史记忆、民间艺术方面。
“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古村落绽放的奇葩。”
古村保护难掩衰退之痛
此前,记者曾在中国(福建)古村落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上采访过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汉民。黄汉民称其经常会在省内进行古村落保护调研,有些村落几年间会去好几次。每回旧地重游都会发现,很多村落比上回造访时破旧,很多好的东西慢慢地消逝在视线里。“大批传统村落因为整村搬迁、文物被盗卖、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等原因而造成‘文化空巢’现象,让人非常痛心。”
对此,钟德彪委员也有着相同的感悟: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受城乡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矛盾加剧等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搬离乡村,奔向城镇。“原本稳定的乡村文化结构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和肢解,历史上守望相助、温馨和谐的村落文明开始走向衰亡。”钟德彪说,若不及时对这些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开发,那么以乡村社会为依托,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或称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则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亡,成为历史之痛,文明之痛。
“活态”保护是文明符号
今年以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忙于着手再次出版大型客家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文》(又名《元初一》)。该读物原为清康熙年间才子林宝树所作,介绍从大年初一早起放鞭炮开始到年三十除夕一家团圆的客家风俗、耕作收获、民间文艺……描绘出一幅客家地区美轮美奂的生活画卷。此次再版,提炼、归集《元初一》的核心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并附注释、注音,对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核心价值、展示客家风情、记住闽西乡愁、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年底即可完成出版工作。
传统古村落是文明的一个符号。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传承的血脉。保护古村落的本身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神明,尊崇自然规律的实际行动。钟德彪称其为“活态保护”。
如何留住这些文明的符号,钟德彪委员有着自己的看法:“做好古村落立档调查和口述史搜集整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力度,着重培养闽西民间文艺接班人;发挥民间文艺家及民间艺术工作者和古村落村民的主体作用;着力提升闽西民间文化内涵。”钟德彪称,通过做这些事情从而激发全体人民对闽西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保护好整个文化的生态系统和流淌着的文化血脉。(记者 石芳 刘菲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宁德核电5号机组核反应堆厂房模块二顺利吊2024-12-2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