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拥有丰富的古民居、古村落、古道遗存和传统文化等资源,这些是我们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和我们闽西文化的重要承载体。然而,在保护这些资源中,存在与民生计矛盾、人才短板断层等困境,使得很大一部分珍贵遗产没能受到很好的保护而消亡。如何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让我们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留住美丽的乡愁?连日来,一些市政协委员向记者表示出他们的担忧和看法。
古居古村保护短板突出
22日,在武平县中堡镇的一个小村落里,几栋楼房正在建设。该村的人们告诉记者,现在建楼所在位置原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宅院。上百年来,这座宅院里孕育出数代人。因为人口的增多和宅院的破旧,家族的住宿成了一大问题。就在前一段时间里,几家人一商量就决定拆屋建楼了。
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之间产生矛盾,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往往会以牺牲古居古村作代价。“很多古民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多传统文化没能很好地传承。实在痛心疾首!”此前,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在一期登高访谈中就流露出他的惋惜之情。有些地方的古民居,在前几个月去时还好好的,过段时间再去回访,原来的东西却没有了。
市政协委员认为,我市的古民居、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除连城培田村、永定洪坑村等少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较好之外,大部分古民居、古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另一方面,为就学就业需要,有的古村落村民举家搬迁到城里或镇上,村落里仅剩部分孤寡老人。这些古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加上风吹日晒,白蚁侵蚀而日益破损,并随时存在着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总体来看,我市古村落保护工作不容乐观。
古道遗存尚未引起重视
据了解,我市部分地方的古村落保护取得较好效果,但是连接这些古村落的许多重要的古道遗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更未能正式列入保护开发的行列。
“部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道正在因各种原因迅速缩短甚至消失,著名的蛟罗古道步云的现状就是一个明证。”市政协委员张凌表示,该古道自上杭蛟潭的马屋至连城莒溪的铁山罗地,原有长度大约16公里。该古道一路依山傍水、植被完整,途中有大人山、白石脑、韩信点兵等著名景点,原本是一条较为完整的古道。“但是,在2014年5月至10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该古道头尾两边因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等因素,从而造成古道破坏、大大缩短了原有长度。”张凌对此很是痛心。
古道作为历朝历代各州府各村镇之间的交通要道,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承载着闽西文化的重要内涵。闽西境内各县市均有古道遗存。同时,闽西也是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因而,闽西的许多古道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通信和交通线路。“它具有历史文化古道与红色革命古道的双重意义。”据此,张凌委员认为,开展古道勘定保护开发和重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传统文化传承难度不小
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十余万条。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6项,有政协委员提出,根据调查发现,闽西已处于濒危的主要项目有近200项。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困难较大。
就拿闽西汉剧来说,它被誉为“南国牡丹”,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闽西汉剧的保护传承发展,取得喜人的成绩。市政协委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坦言,但在传承保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钟德彪委员说:“比如,人员编制问题,无论是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还是武平汉剧团,他们的现有编制根本无法满足汉剧传承所需。主创人才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投入经费短缺等均是闽西汉剧传承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一些凝结人们生产消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游艺、礼仪信仰等历史印记的非物质文艺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对此,政协委员们提出,在重重困难面前,应重视非遗的保护。(记者 石芳 刘菲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备年货 迎新春2025-01-1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