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7日讯 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受到世界瞩目,青蒿也被赋予“中国神药”、“救命草”,这株不起眼的小草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昨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到青蒿喜湿润,常生长在河岸、砂地、山谷及海边。它的家族很庞大,有几百个品种,但目前有药用价值的只有黄花蒿,在福建地区,也有不少野生的黄花蒿。
青蒿在福建山区很常见(资料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野生青蒿多 山民当柴烧
“在福建山区,房前屋后遍地是青蒿。”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堂专家邱颂平说,青蒿很容易生长,叶子是深绿色的,株高40~150厘米以上,通常在夏秋季开花。它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能降温解热,还能帮助排汗,是一种廉价的草药,对湿热、暑热、结核病、癌症、疟疾、更年期等引起的低烧,有不错的药效。为此,不少熟悉草药的山民常采一把青蒿,熬水或绞汁后,当凉茶喝,甚至当野菜吃。
邱颂平回忆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福州也有个青蒿研究院,专门研究青蒿。国家启动“523项目”(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对当时常用的药物已产生了抗药性,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时,该研究院可能是国家在全国各地组织的研发大军中的一员,当时主要负责人还受邀到美国交流。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高级实验师范世明也说,从2008年开始,福建中医药大学一直在做全省的中药资源普查,发现福建各地有不少野生的青蒿。尤其是一些土地荒废后,会长出成片的青蒿,长乐的海边有很多青蒿,闽南一带也有很多黄花蒿。但这些蒿草很少被采集,大多自生自灭,甚至被当成杂草、柴火烧掉,主要是因为福建的疟疾发病率低,青蒿又长得快,经济价值不高。
2006年左右,永春县曾引种一批青蒿,还打算大力推广,建一个1500亩的生物制药园区,但经济效益不好,没能持续下去。目前,在福建人工种植青蒿的不多。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徐伟分析,目前,用青蒿素对付疟疾,用药已比较成熟,为此研究人员不多。药材厂又可以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青蒿素,不一定要直接从青蒿中提取,所以福建种植青蒿的农民很少。
青蒿兄弟多 不宜随意采摘
“青蒿有几百个品种,长相各不同”,徐伟说,这些蒿草的叶片、根茎、花瓣不同,功效也不同,常见的有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蒿、小花蒿等,目前,能提取青蒿素的,只有黄花蒿。一开始,青蒿素也称为黄花素、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它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药典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不少人误以为青蒿素是从青蒿提取的。
徐伟说,黄花蒿作为一种中药,含有几百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挥发油或黄酮类成分。因此它就算经过高温煎煮,成了凉茶、草药,也一样能清热解暑。但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会失去活性,杀不死虐原虫。
“不能乱采青蒿”,徐伟提醒,青蒿的家族很庞大,有些差别很细微。通常,研究人员会根据经验来识别,或者在显微镜下切片观察蒿草的细胞特征,还可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分析,有时还得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才能鉴定蒿草的品种。不熟悉药理的市民很可能误采。而且,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目录》中并没有黄花蒿,为此,把青蒿当凉茶喝,未经过科学论证,可能有毒副作用。他建议,市民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青蒿,脾胃虚寒的人更应该少喝青蒿汁。
分布虽广 酉阳青蒿独一家
青蒿分布很广,但青蒿素的含量,却随产地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除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大多地区生产的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无利用价值。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重庆酉阳地区武睦山脉生长的青蒿素,才具有工业提炼价值”。
“酉阳青蒿栽培早、栽种量大,还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得青蒿素含量高,杂质少,易于提取”,采访中,当地媒体的工作人员说,重庆酉阳被称为“世界青蒿之乡”,是世界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也是全球青蒿素高含量的富集区,平均青蒿素含量高达8‰,部分优选品种的青蒿素含量可以达到16‰,居世界最高。全球八成的原料青蒿来自重庆酉阳,其生产种植技术已通过国家GAP认证,酉阳青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对这种独有的药物资源,国家有关部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对青蒿素的原植物(青蒿)、种子、干鲜全草及青蒿素原料药一律禁止出口。
去年7月底,中国新闻网、重庆新闻网、凤凰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酉阳青蒿”成功入围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备选名单。
为此,酉阳投资1.5亿元,加大了青蒿基地建设、青蒿素药物提炼、衍生药物研发及生产,组建了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建成了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生产线,年产青蒿素40吨、青蒿素衍生物35吨,是青蒿素生产领域内率先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企业,成为目前国内最早、世界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在当地保护区域,青蒿种植已实现规模化,仅酉阳就实现青蒿种植10万亩、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
历经曲折 古代医书得灵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的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才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屠呦呦曾对媒体指出,她看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一个治疗疟疾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她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
葛洪是江苏句容县人,是东晋道教学者,也是炼丹家、医药学家,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葛洪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在《肘后备急方》这本书里,他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的症状及诊治。他写道,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
如今,我们已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显微镜,葛洪却能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很了不起。但徐伟副院长指出,目前,《肘后备急方》已较少使用,不是中医的经典文献,文中有一些错误的说法。
呦呦之名
取自诗经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名字听起来很特别。父亲给她起名时,引自《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有学者笑言,也许老先生早料到,女儿将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海都记者 陈燕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备年货 迎新春2025-01-1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